新浪财经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反超大行,包揽规模前三

财经杂志

关注

摘    要

股份行发力代销从规模上超越了大行理财子,全行业产品资产端的债券、存款、二级市场股票仓位均降至历史低位

文|严沁雯

理财行业的竞争格局分化趋势正在延续。16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旗下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2023年的经营数据。15家有可比数据参考的银行理财子中,10家机构净利润出现负增长;而在产品管理规模方面,大部分国有大行理财子出现下滑,规模前三由股份行理财子包揽。

正值上市银行年报季,随着旗下理财子经营情况的披露,过去一年理财市场发生的变化亦在显现——从已披露数据来看,不论是部分理财子规模的缩水还是业绩的下滑,均折射出行业经历着挑战。

理财子利润缩水

对于银行理财子来说,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算不上亮眼。

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便在年报中提到,该行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14.74亿元,同比下降7.89%,主要是招银理财产品日均规模同比下降。

反映在银行理财子的盈利能力上,是净利润的缩水。在目前可查询相关对比数据的15家银行理财子中(统计时间截至4月10日),有10家净利润在过去一年出现负增长,其中9家同比降幅达两位数。

两家国有大行理财子的同比降幅最为明显,均在50%以上。具体而言,农银理财净利润同比下滑54.67%至15.97亿元,对比2022年的净利润排名已经跌出前三;建信理财则同比下滑53.42%至13.23亿元。

还有一家净利润“腰斩”的是一家农商行理财子——渝农商理财,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2.51%至1.7亿元。

从整体排名来看,2023年招银理财依旧位列第一,实现净利润31.90亿元,不过同样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1.22%;兴银理财以25.82亿元的净利润排在第二,同比下滑17%;前三名中仅信银理财净利润有所提升。

不过,依旧有5家理财子“逆势”实现正增长。其中,两家股份行理财子净利润同比增幅在10%以上:民生理财净利润同比增加10.98%至11.52亿元,信银理财同比增加10.11%至22.55亿元。

理财子净利润承压背后,是行业风险偏好的下行。中金公司指出,理财公司产品结构变化令2023年理财子营收利润增长承压:股混类、中高波固收+等费率较高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降低,而费率较低的纯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比提升。

与此同时,为增强客户黏性,去年行业集中对费率有所调降,“为留住客户,多家理财公司对部分产品的费率进行优惠,也会影响盈利水平。”一位资管行业人士提到。

股份行理财子规模赶超

净利润的下滑伴随着管理规模的缩水。

从行业整体来看,受2022年末债市震荡引发的“赎回潮”影响,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所缩水,年中更是首次被公募基金(规模为27.69万亿元)超过,失去“资管”一哥宝座,引发市场关注。

2023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较上半年有所回升,不过尚未恢复至2022年同期水平。《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6.80万亿元。与2022年对比,同比降幅为3.07%。

这点在去年各家银行理财子的管理规模变化中亦有体现。在目前可查询相关数据的13家银行理财子中(统计时间截至4月10日),近半数理财子管理规模较上年有所缩水,其中大部分为此前规模较高的国有大行理财子。

在2023年,股份行理财子的存在感进一步增强。

历史数据显示,2021年末,规模前三中两个席位由国有大行理财子占据,分别为招银理财(2.78万亿元)、建信理财(2.19万亿元)和工银理财(2.02万亿元)。到了2022年末,前三名仅包含一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分别为招银理财(2.67万亿元)、兴银理财(2.09万亿元)和建信理财(1.91万亿元)。

截至2023年末,规模前三已由股份行理财子包揽:招银理财以2.55万亿元的理财产品管理规模位列第一,较上年同比下滑4.49%;兴银理财紧随其后,为2.26万亿元,同比增长8.18%;排在第三的则是信银理财,规模同比增长12.34%至1.67万亿元。

虽未能拿下前三,国有大行理财子依旧名列前茅,不过大部分规模进一步“瘦身”。其中,建信理财规模较上年同比下滑约21.55%至1.50万亿元;农银理财同比下滑10.61%至1.59万亿元;工银理财同比下滑8.78%至1.61万亿元;中银理财同比下滑7.39%至1.63万亿元。

亦有部分理财子管理规模增幅较为明显。除去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信银理财,3家理财子同比增幅达两位数——平安理财(1.01万亿元)、交银理财(1.23万亿元)和光大理财(1.31万亿元),规模分别较上年同比增加14.20%、13.45%及10.73%。

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分析称,部分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业绩较股份制银行尚有些许差距,投资者“用脚投票”选择产品业绩更好的资管机构。同时,国有大行理财子的客群更多为中老年人,对于收益波动较敏感,此类客户的风险偏好更低,一部分理财产品在行内转化为了存款,进一步加剧理财规模流失。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规模分化与不同类型银行的策略有关。就传统的表内信贷业务而言,股份行面临一定的信贷投放瓶颈,加之净息差收窄和资本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表内扩张的动力趋弱,而是将重心放在理财等轻资本业务上。在此背景下,股份行在整体战略制定、渠道策略等方面给予了理财子更多的独立自主空间,在行内客观上给理财子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股份行理财子投资能力不错,在销售端的同业合作及创新也更多,有效地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曾刚表示,国有大行过去一年信贷投放增速较快,依旧具有表内资产规模扩张的动能。但要实现信贷扩张,就会对存款端有一定的关注和要求,而理财与存款又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过,综合表内表外业务看,从AUM(资产管理规模)考虑,国有大行还是更具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跨行代销成为股份行理财子实现管理规模增长的重要途径。

据中国理财网,截至2023年末,共有491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机构数量较年初增加163家。“跨行代销成为多数理财子规模增长核心方向,强依赖母行的销售模式逐步转化为母行代销为主、跨行代销与直销为辅的销售结构。”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

实际上,多家实现管理规模正增长的理财子在代销上发力较多。例如兴银理财,据其母行年报显示,累计开拓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机构超470家,覆盖超60家城商行、390家农信机构。平安银行亦在年报中提到平安理财加强与同业银行的代销合作,2023年末,已与超40家同业银行合作开展代销业务,代销余额超3400亿元。

相较而言,母行渠道优势突出的国有大行理财子,却因为对母行依赖程度高而相对受限。普益标准报告显示,国有理财公司整体被他行代销的产品数量占比仅22%,主要系符合它们要求的代销机构相对局限,合作的代销机构数量少,并且未与现有合作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不过,作为唯一一家在2023年理财规模有所提升的国有大行理财子,交银理财拓展行外代销亦较为积极。交通银行年报显示,交银理财报告期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 6625.36 亿元,占比 53.80%。

行业分化,投资者求稳

自2019年第一家理财子公司开业至今,已有近5年时间。期间银行理财子经历了资管新规的转型和发展的高峰与低谷,见证了股债市场调整,在波折中不断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对于银行理财子来说亦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客户适应净值化需要时间,银行理财子也处在业务发展初期,很多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居民部门投资需求一直存在,同时对低风险产品的投资需求仍然强劲,这是银行理财的强项。随着后续投资者思想转型,对理财风险认知更加准确,长远看,理财公司的规模及收入上升空间还是巨大的。”曾刚表示。

中金公司指出,在中性预测下,理财行业2024年规模同比增速为6%,规模修复至29万亿元。理财相关业务营收有望同比增长4%;其中销售费收入的占比或有提升,主要由于在跨行代销合作下销售费率刚性较强。分机构来看,预计规模增长更快的理财机构,理财业务整体营收增速将更快。

拓展代销渠道对于理财公司保住规模有积极作用,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吸引客户,本质在于加强投研能力、产品创新以及提升客户体验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求稳成为多数理财子的选择。中金公司认为,理财机构普遍压降固收+、股混类产品的规模,提升纯固收产品供给;在资产配置端体现为增配存款类资产,而债券/存款/二级市场股票仓位均降至历史低位,理财的固收+产品“不太敢”含权了。

“理财产品若始终为迎合投资者而大量布局低波产品,既无法充分发挥银行理财多元资产配置这一优势,难以应对未来国内外大资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底层配置对于债券特别是短债的依赖度过高,如此集中的投资方向也或将对国内金融市场安全性带来影响。”普益标准在报告中指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