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吴培吴培:安徽船模第一人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新安晚报

走进位于合肥市塘西河南岸的吴培老师的船模基地,就像走进一座浓缩的船模博物馆。里面各式各样、古今中外的船模摆满了展厅。大的长达数米,小的犹如“掌中宝”。一批成品“李鸿章官船”正整装待发;一批威尼斯“贡多拉”游船在等着最后一道工序——油漆。据吴培老师说,还有一艘3.2米长的郑和宝船模型正在另一处仓库建造呢。

 复原

“这是我做的第二艘郑和宝船了。第一艘2015年参加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非遗大展,被武汉非遗保护中心文旅公司所收藏。被收藏的这只名为‘郑和二千料作战船’的古船模采用优质鸡翅木、红花梨手工制作,连接部位全部采用格肩榫、燕尾榫、透榫、穿带榫、走马榫等传统木工技艺,同时运用皮胶、鱼胶、骨胶并辅以铁铆钉加固;船上共有6个桅杆,船舱分上、中、下3层建构,中部设有作战楼;船上安装有数十门大中型铳炮和轻型铜制手铳。整条船几千个零部件,全部手工制作。此船模前后共花了两年半时间才制作完成。”吴培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如数家珍般介绍他的船模——从古代官船、战船、客船、游船、河船,到现代远洋集装箱货轮、军舰,应有尽有。

走进里间,他指着身边一大一小两只造型奇特、船头呈肥硕流线状的古船模型说:这就是著名的瑞典“哥德堡”号远洋商船和“瓦萨”号战舰,刚刚才完成船体部分。他说,这是两艘300年前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的古帆船,却先后葬身于海底。“哥德堡”号远洋商船历史上曾到过广州,在满载茶叶、瓷器返回途中沉没。现在的这两只船模是按照原船尺寸缩小比例建造的,“哥德堡”号远洋商船模型长度2.8米,船体底部的不规则曲线造型全部凭感觉,用一指宽的红木条弯曲成型,而且里外除龙骨外还贴有两层硬木,交叉拼接而成,其坚固如钢。长度1.8米的“瓦萨”号船模上配有舵、轮、桅、帆、桨、火炮、门窗等各种装备配件,仅“火炮”就安装有100多门。

吴老师感慨地说:“这两艘船已由瑞典花重金按原貌复制,如今可是瑞典的国宝啊。”

 启蒙

吴培祖籍济南,出生在昆明,青少年时代在南京度过。他的祖上也算是个望族,祖父吴裕福曾担任过民国时期武汉地方法院的院长,因妥善处理一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撞船事故而名噪一时。他的父亲吴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赴英国游学,回国后曾在山东齐鲁大学、南京大学任教。吴培很小的时候,就听父辈们讲述过长江船难、漂洋过海和遭遇海盗的故事,在心里种下舟楫舰船的种子,萌生出长大后乘船扬帆远航的情结。

青少年时代,吴培就读于南京琅琊路小学和29中学,长江支流的三汊河就从学校旁边流过,一直延伸到市内。当年三汊河上运粮食、运砂的机帆船和夏日在河里游泳戏耍的快乐,成了他抹不掉的儿时记忆。他还经常和同学偷偷从水路乘船逃票,进入玄武湖动物园游玩。上初中时,他就听说学校附近曾发掘出古代造船遗址和古船的龙骨,考证得知是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的造船坞——龙江宝船厂遗址,这更激起他探寻历史古船的兴趣。如今,那里已成为一座融旅游、纪念、展览、休闲于一体的大型龙江宝船遗址公园了。

吴培在小的时候就喜欢手工,动手能力特强。五年级时曾为母亲刻了一枚图章参加学校的展出,上面还雕了一个小狮子。他下放苏北农村时,曾做过一个泥塑儿童头像。后来从下放地转户到合肥近郊三十埠,就住在安医大的哥哥家里,当时大院住着一位上海内迁的高级木工技师康师傅,他解放前曾在重庆兵工厂造过飞机,技术高超。当时只有17岁的吴培就跟在康师傅身后学习木工活,康师傅见吴培心灵手巧,很喜欢他,业余时间就教他做模型,包括船模,以便将来有个技术能混口饭吃。

一次偶然的机会,省艺校的美术老师徐欣民看到吴培在农村捏的泥塑儿童头像,大为赞赏,便邀请吴培到他家里玩。后来吴培成了徐老师家的常客,经常在徐老师家看他作画。徐老师的挚友韩美林当时刚调到北京,经常回合肥,只要回肥,就会到徐老师家里来。几次见面,韩美林也认识了吴培。吴培能当面聆听名师们的教诲,受益匪浅。

挑战

1978年的一天,徐欣民老师带来一个好消息:刚成立不久的合肥工艺美术厂要招考一批技术工人。徐老师建议吴培去试试,正好这天韩美林也在,徐老师要韩老师给吴培支支招,韩美林当即画了一匹骆驼,要吴培照着样子画,说考试肯定没有问题。考试那天有两百多人报名,劳动局只批30个名额。考试结果,吴培木雕、油漆、木工3项成绩均名列前茅,理当录取,但因其还是南京下放户口而受阻,最后还是厂里的缪世如书记亲自出面,找到省轻工业厅厅长说明缘由,才被录取。

在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吴培如鱼得水,勤奋好学,很快就当上车间主任,后又担任厂里的技术革新组长,直至副厂长、厂长。工作期间,厂里曾接过国外定制船模的订单,也是由吴培完成设计制作任务。

1992年,广东嘉里公司的老总托人找到吴培,说公司在大连上了一个项目,需要在饭店大厅里安放一尊欧式大型古帆船模型,他曾联系过北京、上海、苏州的多家制造商,均被婉拒,理由不是缺少素材,就是没做过欧式船模。吴培当时因工厂倒闭,正赋闲在家,于是答应可以试试。他随后画出的样稿得到对方认可,接下来双方便签协议:工期30天,报酬两万,先付一万多,完工验收后付清余款。此时吴培正值盛年,加之生活无着,“身怀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他咬咬牙,带领一帮小兄弟,昼夜奋战。广东老板几次提出要到现场查看,吴培均因租借施工的地方太寒碜,找借口予以拒绝。到交货那天,吴培用车把1.7米长、有3个桅杆,火炮、救生船等设施齐备的欧式古帆船模型拉到旅馆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广东老总激动得热泪盈眶,说:“想不到合肥还有这样的奇才!”当晚就把船模用专车运走了。

2011年,吴培制作的船模“郑和宝船”参加省工艺美术大展获得金奖,省博物馆的馆长看到后大加赞赏,过后找到作者,一打听,“原来船模大王就是咱合肥的!”很是高兴。因为当时新建的省博物院将展示唐宋时期的古运河文化,需要建造一条以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客船为范本,反映北宋之都汴京水运码头繁华景象的“汴河客船”。省博物院随即邀请吴培参加布展专家工作会议,把制作“汴河客船”的任务交给了他。

为了搜集数据,吴老师几次沿着淮北运河故道,遍访古码头、古船遗址,查找线索。回来后就马不停蹄投入制作,前前后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赶制出一条长6.4米、宽1.48米的“汴河客船”。“汴河客船”再现了古代人的勤劳智慧、高超的造船技术及古运河的人文历史,也为吴培赢得了声誉,“船模大王”的称谓也不胫而走。

 传承

作为非遗项目“庐州吴氏船模制作技艺”唯一的省级传承人,吴培不断地挑战自己。2015年春,他开始了中国海军174号导弹驱逐舰“合肥舰”模型的制作。一直做古船模,突然做起现代舰艇模型,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为了能够完全还原合肥舰,他翻阅了上百本书籍,还专门请教了多位专业人士。吴老师说,之所以选择合肥舰,“是因为这艘舰本身就是以合肥命名的,对于合肥人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吴培前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合肥舰”模型制作完成。“合肥舰”全长1.57米,舰艇上各种火炮林立,是按照100∶1的比例精心制作的。

2017年6月30日,“安徽非遗馆”在北京前门大街77号隆重开馆,馆内数千件来自安徽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大师的作品琳琅满目。其中出自合肥船模大王吴培老师之手的船模备受关注,几十条造型各异、大小不等的仿古官船、民船、战船吸引顾客的目光。吴培老师说,他从事船模制造已30多年,前前后后大约制作了300多条古船,其中最让他满意的还是中国的古船。中国古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每艘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他说,船模制作,最重要的就是遵照史实。为此,他曾耗费大量时间去搜集船只的历史资料,“没有现成的资料,我就去北京、南京等地造船厂和图书馆寻找,国内找不到,就托人在国外查询。”中国曾是世界上航海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过去许多先进的船体设计和制造工艺都已经失传。吴培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船模来挖掘中国古船设计、制作工艺,重现中国辉煌的船文化史,并且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