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国炼油产能超越美国成世界第一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工业报

关注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传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一批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百万吨级乙烯、轻烃裂解等项目建成投产,我国石化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2022底我国炼油产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烯烃产能、产量快速提升,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孙伟善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表示,原油直接制烯烃技术,以原油为原料,直接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等化学品,由于减少了炼油环节,缩短了加工流程,能够大幅减少原油和能源消耗,具有“短流程、高效率、低排放”、化学品收率高等优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也都明确支持原油直接制烯烃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绿色低碳发展和碳排达峰行动已经列入国家规划,提高汽车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替代成为我国减碳和降低污染的重要措施;新能源汽车受制于多种因素,仍处于产业早期培育阶段,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保有量相对少;因此提高汽车燃油利用效率、节油减排将有效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减少污染。”杨启业表示。

中国工业报记者发现,近两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委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石化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动原油直接裂解技术开发应用。

孙伟善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炼油、乙烯产能分别达到9.2亿吨和5150万吨,炼油产能较5年前增长了13%,乙烯产能则翻了一番;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分别达到7.35亿吨和4681万吨,其中乙烯当量自给率从2018年的不足50%提高至2023年的67.4%。下游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均保持较快增长,石化工业规模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我国新建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遵循‘减油增化’的原则,对传统炼油工艺技术不断优化,在生产汽柴油的基础上向乙烯、芳烃、化工、能源的一体化发展,炼油乙烯一体化、炼油芳烃一体化、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以及炼油发电蒸汽一体化等多种一体化模式,成为主要方向。”孙伟善表示。

孙伟善表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炼油行业努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性进展,在促进原油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炼油过程清洁化,生产高清洁油品,开发车用燃油品质从清洁向清洁高效转变的新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内相关企业、院所围绕清洁高效汽油柴油生产技术,在多产液化气和高异构烃含量汽油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裂化反应强化新技术及多环芳烃深度脱除技术、蜡油加氢裂化生产超低多环芳烃柴油等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降碳、减污成效显著。

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四五”是我国石化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由石化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石化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仍面临着一系列巨大挑战。”孙伟善强调。

孙伟善表示,资源、成本约束严重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原油作为国内主要炼油、烯烃原料,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70%,而轻烃资源也主要依赖进口,丙烷进口量超过全球丙烷总贸易量的20%以上,原料稳定供应压力较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乙烯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23年,我国乙烯自给率约72.4%,预计至2027年,自给率约80%左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

“产业链供应链局部不畅问题突出。”孙伟善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烯烃及下游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同期合成树脂、乙二醇、环氧乙烷等下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大幅增长,2023年国内乙烯当量需求量已接近6800万吨,仍有2000多万吨当量的供给缺口,主要通过进口下游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

此外,科技原创能力不足。孙伟善表示,我国石化工业的科技进步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对产业的引领能力有待加强,若干“卡脖子”技术急待攻克,高端产品技术缺乏等问题,制约产业发展。

孙伟善表示,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迫切。据统计,目前石化行业中,炼油、乙烯、芳烃等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到炼化板块碳排放总量的近50%。“十四五”时期,随着乙烯、丙烯产能继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烯烃产业直接碳排放将会进一步增长。

孙伟善表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世界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交通燃油需求增速放缓,对石化产品,尤其是乙烯、丙烯、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的需求仍将保持继续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化工用油的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20%左右增加至2050年的60%以上。目前石化产业正在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炼化项目向更高水平炼化一体化转型,有序推进行业“减油增化”,是“十四五”推动石化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的重要工作之一。

发挥企业排头兵作用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炼油行业努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性进展,在促进原油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炼油过程清洁化,生产高清洁油品,开发车用燃油品质从清洁向清洁高效转变的新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孙伟善表示。

孙伟善介绍,国内相关企业、院所围绕清洁高效汽油柴油生产技术,在多产液化气和高异构烃含量汽油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裂化反应强化新技术及多环芳烃深度脱除技术、蜡油加氢裂化生产超低多环芳烃柴油等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降碳、减污成效显著。比如东明石化集团联合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了鲁昌2.0高效燃油,较传统国标燃油效率明显提升,更好的满足了内燃机绿色低碳要求,为炼油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炼油企业向化工转型的另一技术路径是原油直接制成化学品。原油直接制烯烃芳烃、加氢裂化多产乙烯裂解原料、催化重整多产芳烃及催化裂解多产烯烃等技术,已经成为炼油向化工转型的研发热点和主要手段。”孙伟善表示,东明石化联合石油大学开发的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已于2022年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该技术将为我国炼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作为国内民营炼化行业的代表企业,近年来,东明石化紧跟国家在新旧动能转换、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集聚等领域的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步伐,深刻洞察“时”与“势”,科学把握“危”与“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取得科技创新重大突破。

记者了解到,鲁昌2.0高效燃油正是东明石化的最新科技成果,其是东明石化在符合国家标准国VIB(GB17930-2016)基础上,与德国巴斯夫强强联合,历时三年,经过数百次的道路测试与参数调整,共同研发的具有清洁、低碳、耐烧特点的高效燃油产品。相比以往燃油,鲁昌2.0高效燃油在使用过程中可清洗化油器、喷嘴、进气阀和油路系统的沉积物,实现每一次加油都是一次保养。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东明石化做的“最值得自豪的事”是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成功开发了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即UPC技术,解决了石化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李湘平表示,UPC技术其先进性可以用“四高四少”来概括,即:技术水平高、催化活性高、化学品收率高、经济效益高;具有工艺流程短、投资成本少、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少;该技术的成功研发,是石化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抢占了原油直接生产烯烃等化学品的技术制高点。

“UPC技术加快我国炼化行业实现节能减碳、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UPC技术烯烃收率高,不产成品油,有效化解成品油过剩。UPC技术有效降低乙烯成本,实现行业基础再造,大幅提高我国石化行业竞争力。这些都是UPC技术的优势。”李湘平表示。

会上,杨启业院士提到,东明石化UPC技术对于减少我国原油消耗,保障能源安全,提高石化行业竞争力有巨大作用,也给其他石化企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审核:余早早

责编:左宗鑫

编辑:袁海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