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淀粉肠是食安问题,不是情绪问题

媒体滚动

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淀粉肠“塌房”余震仍在继续。消费者人心惶惶、厂家遭到退货、小摊销量下跌的同时,淀粉肠厂家及商贩也开始了自救,纷纷公开检测报告、发布相关声明。

“舌尖上的安全”是一个随时都可以挑动公众敏感神经的词。淀粉肠“塌房”遭遇消费者“拉黑”,蕴含着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商家一旦不能保障产品质量,被抛弃就是瞬息之事。

但与此同时,企业拉满的“求生欲”也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少数人的偷工减料,正有让全行业遭遇灭顶之灾的迹象。正如人民网的评价:少数品牌胡作非为,何以拉上整个行业“垫背”?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寄希望于所有商家摒弃侥幸心理合规经营,既反人性也不现实。在信息差的支配之下,消费者出于恐慌心理对淀粉肠“一刀切”也在情理之中,苛责消费者“火眼金睛”更不现实。

但冷静下来不难发现,淀粉肠风波并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问题,而是有着成熟应对之法的食安问题、产业问题、科学问题。

缓解淀粉肠风波的当务之急,无外乎用信息的公开透明,把疑神疑鬼的情绪和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局面理清,也还正规经营商家一个公平。

而淀粉肠产业缺少国标“一统江湖”,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又山头林立的局面,则是造成此次风波的深层次原因。一旦国家标准缺位,企业标准不一,不法商家自然就有了钻空子打擦边球的机会。

一份明确的标准,不仅是给商家经营划出的一道红线,也是监管执法的具体依据,是避免“恶评的螺旋”继续下去的抓手,也是避免整个行业质量管理陷入“破窗效应”的棋快一招。

在这其中,行业协会对于加强企业自律的引导,树立并公开示范型企业的做法,也可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如今的淀粉肠,已是一个覆盖面巨大的小食品行业,上下游牵涉人群也十分广泛。避免“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式的产业悲剧,更要从源头入手,严格开展现场核查、加大查处结果曝光力度、强化联合惩戒,达到“惩戒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倒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信任的崩塌却可能就在一夕之间。只有从生产、流通、监管等全链条上加以规范,才能让食品行业走出“科技与狠活”的刻板印象,扭转消费者的信任危机,重新打通产业的信任链条,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口碑的良性循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