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记录古船考古全过程,揭开“长江口二号”的种种谜团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对于深化上海地域文明历史研究,探寻“上海之根”、回答“何以上海”起到重要作用。国内首部完整记录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过程的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将分别于2月27日、3月5日晚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和百视通平台播出上下两集。

纪录片由上海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百视通联合出品,纪录片中心戴诚娴工作室承制,并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

“探寻式记录”古船考古全过程

一艘150多年前沉没的木帆船,纪录片团队现在能拍到什么?“探寻式记录”是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的鲜明特色之一。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规模极大的水下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整部纪录片的摄制历时一年半,摄制组跟随考古和打捞作业的核心工作组实地拍摄,通过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的完整记录,展开了一段对清末长江航运史、上海港口发展史和中国传统造船史的追寻之旅,解答了这一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古沉船的各种谜团。同时也全面展示打捞和考古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领先科技,讲述科技攻坚、学术探索和文化传承中的鲜活人物故事。

“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项目涉及造船史、科技史、港口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工程学等众多课题。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下,主创团队拜访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学术科研机构,走访了近30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调研组形成专项调研报告110多篇,脚本撰写、修改总计30多版。

纪录片从上海水下考古的发端讲起,徐徐展开“长江口二号”发现的过程。纪录片总顾问之一,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主要负责人翟杨在看完全片后评价:“纪录片挖掘深、主题全,展现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多方面的价值。”

累计在船拍摄日超过60天

沉船考古通常有原址保护、围堰发掘、拆解打捞、整体打捞四种方式。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整体打捞的方式。这是由长江口河口海岸交汇处的特殊地理条件所限,同时也借鉴了2007年南海一号沉船整体打捞的成功经验。

长江口水流急、泥沙多、能见度差,还受到潮汛、台风等因素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水下打捞,并无先例。上海各方为这次打捞,专门设计建造了“大力号”和“奋力轮”水下考古专业船,堪称世界首创、中国原创、上海独创。

为了记录下上海打捞局、上海城建隧道装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水下考古团队在长江口现场的作业,主创团队克服了登船隔离、海上拍摄、网络通讯困难等诸多不便,导演、摄像师和打捞局的潜水员们、工程师们一起作业、生活,累计在船拍摄日超过60天,为“长江口二号”考古现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除了在水上作业“第一现场”的全程跟拍,纪录片还将故事线延伸到了古船迁移进入船坞后的保护与考古过程,将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故事,和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家的新故事结合起来。未来,一座古船博物馆将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建成,对市民开放。

纪录片在影视化叙事上,也加入了不少“上海元素”。该片邀请上海籍配音演员林栋甫担任故事讲述人,用一位上海市民的口吻将“长江口二号”的故事娓娓道来。

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纪录片中心还在创制过程中携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打捞局等七家单位,共同主办“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水下考古·纪录拍摄”研学半日营等活动。

栏目主编:李君娜 图片来源:摄制组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