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秦岭站”来了!这一命名有何深意?
转自:西安发布
自然资源部今天(7日)宣布
我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
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
第五个科学考察站
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第五个科考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
秦岭站所在的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秦岭站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秦岭站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
很多模块在国内加工完成,现场直接拼装,大大减少现场施工时间,也降低了对南极现场环境的影响。
秦岭站在两个月的建设过程中,经历暴雪、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目前秦岭站主要完成主体结构和固墙工程。下一步主要进行室内装修,室内机电及其他功能区建设。
秦岭站站名从何而来?
有何寓意?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从体现时代特点、采用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到体现南极地形特征、采用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结合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标志,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龙威说。
此外,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
秦岭站采用降低能耗的规划设计,两翼的度夏宿舍在冬季人少时可以关闭,减少能源消耗。建筑内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新能源比例达到60%,不仅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也能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