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追光2023·天府人物㉘丨陶宗勤:为苏洵家族守墓近40年

四川在线

关注

追光2023·天府人物㉘丨陶宗勤:为苏洵家族守墓近40年

2月4日,记者从眉山城区出发,沿岷江二桥向东,行驶十余分钟,顺着一条蜿蜒的小径往下经过密林,见到一个写有“景行行止”的牌坊,穿过牌坊便是位于苏坟山的苏洵家族墓地。

8时许,记者见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墓地,他正是墓地管理员陶宗勤,拿上工具后便开始清扫台阶上的落叶,擦拭墓碑上的灰尘。

不一会儿,几位慕名而来的游人前来凭吊。“这里除了有苏洵及其夫人程氏、苏轼发妻王弗的墓地外,还有苏轼、苏辙的衣冠冢……”陶宗勤向游人讲起关于三苏的故事。

为苏氏家族守墓近40年 家人从无法理解到很支持

在苏洵家族墓地几百米外的山脚下,便是陶宗勤的房子。每天清扫墓地、查看封土是否有垮塌、检查墓碑是否有损坏,这便是他日常的守墓工作,而这一干便是近40年。

为何要守墓?要从陶宗勤儿时讲起。他回忆,他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土地乡唯一被推荐上大学的人。小时候,他常听父母讲,在离家不远的苏坟山上,埋葬有苏洵的坟墓,而苏洵就是他常常背诵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里的苏老泉,这让他从很小便对苏洵特别敬重。

因为从小受到三苏文化熏陶与浸染,陶宗勤对“三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也为他日后守墓近40年、研究苏学埋下了一颗种子。

年轻的陶宗勤每次上山种庄稼,都会到墓地转几圈,读读墓碑上的碑文。久而久之,去“苏坟山”似乎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1984年,眉山党委政府修复了苏洵、程夫人墓和王弗墓,并新修了苏轼、苏辙纪念墓。这一年,陶宗勤开始受命管理苏氏墓地。一年四季、循环往复。陶宗勤在这片墓地坚持打扫墓地,迎送过往的祭奠、缅怀者。

起初,“三苏祠”向陶宗勤每月发放5元钱作为报酬。2004年,“东坡区文管所”正式聘用陶宗勤为苏氏墓地兼职管理员,现在每月发放800元钱。不只是守墓,苏坟山的打造建设,陶宗勤主动出力,修路、挑混凝土、建牌坊……他一样也没落下。

“一开始家里人不理解,家里有那么多农活要做,为什么还要每天花时间来守墓。”陶宗勤坦言,一开始是兴趣,后来随着三苏越来越受人关注,守墓变成了心中的一份责任。

“现在,家人也逐渐理解并支持守墓这份工作,我的老伴和儿子还经常帮忙清扫墓地。”陶宗勤感慨道,“为苏氏家族守墓,我感到很荣幸,我将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从农民变成“土专家” 《苏氏墓地史话》将在年内再版

在陶宗勤家中,记者见到了一本本写满文字的手稿,笔迹清秀飘逸。

陶宗勤讲述,随着来墓地的人越来越多,他发现很多游客都看不懂碑文、铭记、楹联。于是,他萌发了把这些碑文、铭记、楹联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译读成白话文,再编辑成一本书给大家看的想法。

但由于陶宗勤学历有限,遇到了很多问题,他就去请教苏学专家。为此,他还用自己种庄稼的钱,购置了一辆电三轮,空了就往苏学专家的家里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6月,由陶宗勤编著的《苏氏墓地史话》付印。

陶宗勤还搜集整理苏氏墓地的相关资料,关于苏氏墓地变迁的文字,就有两万多字。其中还有他对三苏文化的研究成果、心得体会以及三苏父子散落在民间的传说、故事。

“很感谢这些老师,不嫌弃我是个农民。也要感谢三苏,因为给他们守墓,我才有机会不断学习,完成了出书的梦想。”陶宗勤说,“我守墓,也不只是守在这个坟头,而是要把苏东坡的故事,苏家的精神,传承下来,讲给更多人听。”

近年来,陶宗勤搜集记录了《苏洵墓茔史话》《苏氏墓地楹联与作者》《老翁井的三通旧碑》《老翁井铭和重修老翁井记》《苏氏墓地墓碑碑文释义》《介绍苏洵墓志铭》《苏东坡收徒》等资料近8万字。

谈及是否有新作品时,陶宗勤向记者着重介绍了《苏氏墓地史话》,目前他正在补充完善部分内容,将在年内再版。

从山上到山下,陶宗勤用脚步丈量着自己与三苏的距离,见证着苏洵家族墓地的变迁与发展;从青丝到白发,近40载风雨无阻的赤心坚守,守护着三苏的精神和故事。陶宗勤守墓,不仅是“三苏”文化遗产的忠实守护者,更是传承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