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山区农民“鞭打春牛”,开犁了!|新春走基层
01:24
韩云政 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第一鞭风调雨顺、第二鞭五谷丰登、第三鞭六畜兴旺,开犁了……”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当天,四川广安华蓥市阳和镇蔡家湾村村民余兴孝,在吆喝声中,赶着一头戴大红花的健壮耕牛翻耕冬水田。在广安山区,至今还保留着立春日“鞭打春牛”的民俗,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牵牛。 摄影 汪仁洪
春牛戴上红花犁田
上午,穿着下水裤的余兴孝等村民,牵着耕牛、扛着犁铧、拿着鞭子往自家的冬水田赶去。鞭子就是一根带竹叶的小竹竿。犁铧和鞭子上都扎着红绸子。
冬水田水盈盈。经过一个冬天的浸泡,水中稻桩已经变成肥料,露出水面的还在寒风中坚挺。“翻耕冬水田,将水面稻桩压在泥里,让它们变成肥料,可以大大增加水田肥力。”余兴孝说。
阳和镇蔡家湾村位于华蓥山山区,翻耕冬水田,主要靠耕牛。牵着牛走过几根田坎,到达自家的冬水田。余兴孝把耕牛赶下田,然后拿出一段红绸子,在牛头上扎了一朵大红花,再戴上架挡、扣上犁铧。余兴孝挥舞着鞭子在耕牛背上轻轻打三下,并吆喝起来:“第一鞭风调雨顺、第二鞭五谷丰登、第三鞭六畜兴旺,开犁了……”
休整了一个冬天的耕牛,满血复活。在余兴孝的号令下,一个劲儿翻耕水田,泥土也随着犁铧不停翻滚。
戴花。 摄影 汪仁洪
“破田开犁,寓意是‘破田有喜’,戴大红花、扎红绸子,以示丰收的兆头。”余兴孝说,村里“鞭打春牛”的民俗保留至今。
鞭牛。 摄影 韩云政
“鞭打春牛”的变与不变
“鞭打春牛”始于先秦时期,盛行于唐、宋两代,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主要流行于汉族、侗族和满族等多个民族中。“鞭打春牛”这个习俗在立春日或春节期间举行。
“鞭打春牛”民俗有个演变过程。最初是鞭打“土牛”(泥土塑造的耕牛)。过了许多年,“土牛”换成“纸牛”(纸糊的牛)。又过了许多年,“纸春牛”又换成了“真春牛”。立春这天,人们把牛牵到田里,抽个响鞭,牛走了,犁动了,名副其实的开始春耕了。
开犁。 摄影 韩云政
鞭打“真春牛”的打法,各地不尽相同。“‘鞭子’做法各有特色。”华蓥市庆华镇左家坪村老农民陈友华告诉记者,有的地方用红鞭子打春牛,有的地方用绿鞭子。
“在小竹竿上拴或者缠红绸子、红布,就是红鞭,拴或者缠绿绸子、绿布,就是绿鞭。并且鞭打春牛时,也不是使劲鞭打。”陈友华说,现在立春了,春耕生产陆续开始,种子、薄膜、肥料、农药都可以准备了,春种春管也不能闲了,希望牛儿越长越壮实。
无论“鞭打春牛”民俗在各地有什么变化,但这一点不会改变: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