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推动广西经济总体恢复向好

中国经济网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全区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27202.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就如何看待2023年广西宏观经济数据,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广西有关部门。
“2023年,全区经济发展韧性增强,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新动能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黄保荣说。
从供给端看,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3.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等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9倍、93.7%、24.2%、19.9%和39.8%。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加快形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比上年增长15.5倍。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增长7.1%,光伏玻璃产能跃居全国前列,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增长47.3%。1-11月,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4%,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倍。
从需求端看,需求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能源转型提速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完成投资增长66.8%,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增长20.8%。文旅消费增长亮眼,全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比上年增长1.4倍,比2019年增长33.9%。外贸运行实现扩规模优结构,“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额首次突破150亿元,达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桂品出海”等经贸活动持续开展,广西特色产品柑橘、螺蛳粉、六堡茶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8%、47.1%、25.8%。
从效益端看,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实现增长。1-11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9%,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1%,10个门类行业均实现盈利。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高于GDP增速。
从民生领域看,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9.9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8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55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4848.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2%,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总体平稳。
对于广西2024年经济形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处副处长那鹏认为,国家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不断发力显效,经济逐渐复苏回暖,广西2024年经济发展韧性足、潜力大、预期好。
从产业新动能上看,工业振兴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工业投资总量三年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7.5%,新建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50%,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工业经营主体突破11万家,新增冶金、有色、食品3个产值3000亿元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30%。2023年广西推进486个“双百双新”和1028个“千企技改”项目,千亿元、五百亿元、百亿元产值园区分别达到4家、6家和50家。同时,随着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家居等一批延链补链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将对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从发展后劲上看,2023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285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48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5.2%,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9.3%。新引进“四类500强”、专精特新等强优企业235家,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85个,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平陆运河主体工程全线动工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实现开工,贵南高铁等一批项目竣工开通,全面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双千兆”网络覆盖等,将为广西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随着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随着国家支持广西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平陆运河和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项目,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落地,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也都将推动广西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那鹏说。
当前,广西经济仍处在消除疫情影响的恢复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加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早谋划抓落实,推动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要聚焦工业振兴,推动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强化项目支撑,着力挖掘有效投资增量;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服务业提质发展;加快新动能培育,着力增强发展后劲。”黄保荣说。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