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风骨兴寄》:精讲20位唐宋散文名家名作

北京日报

关注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 | 作者 高璐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的官府文书。唐宋散文则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新高峰,它继承了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创作传统,同时还吸收了六朝骈文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学特色和审美意蕴的优秀作品。其中所确立的书写范式和展现的艺术力量,又深深影响了明清散文的创作。即使是在现代白话文兴起一个世纪后的当下,唐宋散文的章法结构、语言艺术仍对今天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中,初盛唐散文部分主要由前三讲组成。分别是“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和“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均以作家为线索,向外关联其时代风尚,向内探讨其创作特征。此后的第四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第五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则围绕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展开。韩愈一生宗经明道,堪称一代宗师。他的议论气势充沛、先声夺人,《论佛骨表》义正辞直,充满情感张力,后世称其“允为有唐一代儒宗”。他笔下的人物则活灵活现、各异其面,如张巡之严肃刚毅,南霁云之豪气干云,贺兰进明之阴险狡狯,无不声口毕肖,读之使人犹如身临其境。柳宗元的创作则“牢笼百态”,摹景、写人、状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的“永州八记”将自然山水与主体人格相联系,借山水之形胜抒胸臆之郁结,对后世山水游记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寓言散文则因物设譬、意味深长,《三戒》《蝂传》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自韩柳以后,散文创作者虽然不少,但他们的成就并未超过韩柳。至晚唐,骈文又重新占据了文坛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韩门弟子的散文虽然语言畅达、条理清晰,但对于散文的文学性不太关注。他们的散文叙述详尽却缺乏感染力,因此难以动人心魄。其次,一些作者在文章中喜欢使用冷僻、怪异的字词,其本意是借此产生一种令人过目难忘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实际上却使文章晦涩难懂。生造出的词句使人不知所云,因此流传不广。最后,散文本身具有应用性特征,在实际书写中又与具体事件、名物、人际交往相关联,创作者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为文,就很难把散文的精神气格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也向我们揭示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它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其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散文作家作品值得我们关注。为拾“遗珠”,本书第六讲“吉光片羽:唐代散文遗珠”选择了天宝时期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中唐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晚唐皮日休的《读司马法》进行赏析。由此,唐代散文中的名作庶几一览无遗。

宋初文风沿袭晚唐五代,纤秾有余而未见自家面目。其后,又有“西昆体”“太学体”等风格陆续主导文坛,前者伤于“缀风月,弄花草”,后者又流于艰涩险怪、脱离实际。这一阶段可谓北宋初期文学发展的“曲折探索”时期。本书第七讲“风雅再临:北宋初期的散文”对宋初散文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介绍,并围绕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两篇名作分别设置章节进行精讲。经过柳开、王禹偁、范仲淹等人的不懈努力,至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文风变革由此打开了新局面。此后,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新人登上了文坛,他们纷纷写出时代的悲欢与心中的歌哭,为北宋散文创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第八讲“欧阳修:‘醉翁’的胸襟”围绕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文学贡献展开。他的名作《醉翁亭记》和《祭石曼卿文》脍炙人口,在这一讲中我们也会逐一赏析。曾巩和王安石既是挚友,又是当世一流的文学家,第九讲“曾巩与王安石:平和简练不寻常”就以他们二人为中心进行相关作品分析。曾巩《醒心亭记》和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又都与欧阳修有直接关系,故而第八讲、第九讲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单元组合。第十讲“苏洵与苏辙:劲健沉稳有余响”、第十一讲“苏轼:‘坡仙’的文法”则以“三苏”的创作为中心,也可以视为一个单元组合。苏洵的《六国论》纵横恣肆、气势恢宏,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叙述细腻、灵动如画,而苏轼更以其不世出的天才之力,为中国古代散文艺术长廊贡献了诸多名篇,《留侯论》《日喻》说理生动,前后《赤壁赋》珠联璧合,均堪称传世名篇,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除了以上名家外,宋代还有两位作家值得我们关注。其中一位是女作家李清照,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叙述生平坎坷,行文绵密,极富真情实感。另一位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写尽一腔悲愤,其中所流露出的拳拳爱国之情,千载之后仍动人心魄。由此形成第十二讲“李清照与文天祥:忧国伤时正气彰”的主要内容。

以上就是本书所精选精讲的20位唐宋散文名家名作。从魏徵、王绩、陈子昂、李白、王维,到韩愈、柳宗元、李华、白居易、皮日休;从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到李清照、文天祥。他们的作品独出机杼,脍炙人口,或引经据典发人深省,或慷慨激昂饱含衷情,从中可窥见唐宋散文的创作理路、作家本人的人生际遇和唐宋社会转型期的宏大时代变迁。

唐宋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历代传诵不衰。明清散文的发展受到了唐宋散文的直接影响,刘基在《卖柑者言》中借小贩之口,对世道人心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其中隐约可见柳宗元的寓言笔法。宋濂《秦士录》中的人物细节饱满,神采飞扬,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可谓一脉相承。《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下笔清秀简洁,又好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至明代中期,“唐宋派”崛起于文坛,大力提倡学习唐宋散文。茅坤编纂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选辑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164卷。其中对每家又各附有解析性的说明。这个选本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成为千万读书人初学文章的门径,几百年来盛行不衰。“唐宋八大家”的说法也由此流行开来。清代古文名家辈出,桐城派的古文创作引领了一代风气。以姚鼐、刘大櫆、方苞为代表,他们写文章师法欧阳修和曾巩,要求立论鲜明,语言简洁顺畅。桐城派弟子甚多,其文学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写作逐渐流行起来,但唐宋散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典范,仍然对我们今天的语言表达与文章书写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作者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