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评论】地方文旅争做网红,“泼天流量”变现游客流量才是根本

界面新闻

关注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寒假和春节旅游旺季即将到来,随着哈尔滨以冰雪旅游陡然迎来了“泼天的富贵”,国内多地在艳羡的同时也纷纷“抄起作业”。一时间,在网友的集体围观和鼓噪下,各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外界关注,文旅部门账号花式“出圈”成为近一周来网络热门话题。

先是河南文旅官方抖音账号四天共发布112条视频,狂推省内文旅资源,而后同样位列“山河四省”的山东、山西、河北文旅账号也加入,单日更新视频次数连创纪录,并且公开喊话互相竞争。“战火”也蔓延至其他省份,陕西文旅1月13日一天更新了20多条视频,四川文旅被网友发现凌晨4点还在加班更新,安徽文旅账号则因为持续沉默还被网友推上热搜。

网络时代讲究的是“眼球经济”,展现的是新颖创意,地方文旅账号此番争夺“泼天流量”成了网红,其实是2023年各地文旅局长们变装斗秀故事的继续。当时,在舆论热炒下,多个文旅局长们放下身段,敢于跨界代言,这一方面体现了公职人员的亲民形象,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界对当地文旅资源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显然,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借以发展旅游经济,政府部门正越来越用心,越来越“上道”,应值得肯定。

只是,文旅局长们的“cosplay风潮”在一阵风刮过后,就陷入了重复、萌丑,甚至有些低俗的怪圈,引发网友审美疲劳。为何有此结果?这正是地方文旅部门需要深度反思的地方。然而,可以发现,目前在网络上疯狂拉流量过程中,各地不免又出现了跟风、攀比等现象。比如,此次哈尔滨旅游热潮中,随着广西“小沙糖桔”团队的爆红,各地也纷纷强行推出了自己的“小XX”团队,虽然是结合地方特色,但也难免给人以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印象,新鲜感过后,反感恐怕也会在很多人心中油然而生。

当前,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旅游业的运行模式,一切焦点和话题的出现都离不开网络的助推,离不开网友的“围观”。旅游社交化使得以往更突出个人感受的“走马观花”,变成了网友集体“评头论足”。与此同时,网络围观必然是喧嚣的,也注定是一时的,不会长久。针对这些特点,地方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谋划宣传推广中,如何找准着力点,突出新鲜感,考验的不仅仅是在平台账号发布视频宣传片的能力。

文旅部门花样竞争,以“卷”为荣,表面看似热闹,背后其实可能只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激情决策,并未带动整个系统的正向回应。小编们如果只是争强好胜式连续推送视频条目,在视频内容和宣发规划上反而可能无暇顾及,由此,粗制滥造、生拼硬凑等问题恐将不可避免。单是浪费行政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说,混乱的宣发也容易反噬自身品牌。而且,从效果上分析,一天连篇累牍重复推送数十条视频,究竟有几个网友会认真看完呢?看似小编超额完成了工作量,实际对品牌推广却没多大作用。

地方文旅账号可以争夺流量,争当网红,但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得鱼忘筌。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竞争力,来自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旅游文化和整个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转,更来自游客享受到良好服务和接待体验后的“口口相传”。没有黑心商家宰客、没有司机故意绕路,大家开心出行,满意而归就是最好的旅游。地方良好服务体现在哪里?可以看看近日新疆阿勒泰地区遭遇暴雪后的情况,众多滞留游客被免费供应食宿,景区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提供免费游玩,所以游客即使时被困在冰天雪地里也照样开心。

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应该用心、用服务、用制度和规则取胜,在资源先天禀赋各有特色的情况下,发挥后天优势“逆天改命”同样是取胜之道。建议各地文旅部门应思考的是,如何让各个平台账号下面评论的网友“迈开腿”有兴趣去实地探访,如何将网络上的“泼天流量”变现成现实中真正的“游客流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