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沈榜与《宛署杂记》

北京日报

关注

王一川

《宛署杂记》是明代万历朝宛平知县沈榜的一部著作。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下辖宛平、大兴两个附郭县,宛平属地是京城城区西半部及其郊区,涵盖了今天北京中轴线以西城区,包括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门头沟区的大部区域。

沈榜,字子登,岳州临湘(今岳阳临湘市)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此后历任多地知县,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任宛平知县。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调任户部主事。退休后告老还乡,在家乡教书育人,秉承诗书传家。

沈榜作为封建官吏,遵循墨子“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的为官理念。任宛平知县期间,足迹几乎遍及所有村庄、街巷,善于搜集各方面材料,关注老百姓生产生活,积累了大量工作笔记,最终编成《宛署杂记》,全书二十卷。

沈榜上任之初,面对入不敷出的现状,经多方调查,逐步摸清了营私舞弊、偷逃漏税等行为,通过惩治腐败官吏,改革经营方式,宛平的经济形势得到改善。当然他也招致了部分官员弹劾诬陷,自己曾上书申辩,不仅获得留任,还得以顺利升迁户部主事。

沈榜任宛平知县期间,整肃官场、整顿经济,惠及贫苦百姓,赢得时人赞誉,称他实心任事,可谓良吏。顺天府府尹谢杰对沈榜的评价为:“大夫在事,适当宛平大耗之秋,帑中仅仅五十余金,而岁出之费且六千有奇,盖不能百之一尔。久之,捕伪符,清匿税,经营擘画,顿累千金以上,得不落县官事。”

《宛署杂记》中,作者对宛平县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兼并过程、保甲勒索居民种种名目、政府出租房屋、地亩人丁铺行数据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政治、经济制度和具体实施情况,提出相应的分析建议;根据宛平河流山川、铺舍街巷等数据,提出城市规划布局基本设想;同时对宛平存在的腐败现象予以隐晦批评,体现一定的勇气和担当,流露出忧国忧民的倾向。

有人说它是第一部宛平地方志,也有人说该书是重要的宛平历史文献书籍,也许是因为《帝京景物略》《春明梦余录》等书籍里的内容很多都摘抄于该书,《康熙宛平县志》也收录了其相关内容。然而从实际工作出发,它更像是一部宛平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材料汇编,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书中很多内容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明末清初学者杨允长曾这样评论:“自比于掌故、咨询,实经济有用之书,不宜作志乘观可也。”

沈榜在《宛署杂记》自序中讲道:“自窃禄以来,随事讲求,因时擘画,或得之残篇断简,或受之疏牍公移,或访之公卿大夫,或釆之编氓故老,或即所兴废举坠,救弊补偏,导利除害,发奸剔垢,其于国家之宪令,非不犁然具备也,而予始求之则无征,自予行之乃始有据。”

细读《宛署杂记》,发现所述内容与书名真是名副其实。宛署即宛平县公署,是县行政机关。宛署是县令的办事机构,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都在县令的职责范围,自然就不必涉及朝廷大员和权贵、皇帝和亲贵、太监和侍卫,省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沈榜是一名普通县令,《宛署杂记》也是一本通俗书籍,然而二者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是伴着岁月一起生长,生命力犹在延续。

他自己利用闲暇时间所记录的那些行之有据、言之足证的事件,记述生活中老百姓的各种遗闻轶事、风俗掌故、人物遗文、民风方言、僧道寺庙等,从当时来看这几处文字确实有些闲杂,但在今天看来却意义非同一般——西山栖隐寺元朝公移断碑、白纸坊弘教寺元代圣旨碑,几近失毁,书中所记碑文更显可贵。关于宛平县域五百七十五处寺、庵、宫、观、庙、堂、祠的情况介绍以及相关评论,于今天的研究依然颇有益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