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里出现“泡泡”和“泡沫”,是污染吗?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厦门不少海域出现了棕色的泡泡,海面泛起棕色泡沫。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用桶或者盆进行打捞,捞上来的泡泡一戳就破了。有网友担心,是不是水体被污染了?

图源光明网

这些泡泡到底是什么?

这些浮游在海中的圆泡泡是一种藻类,学名叫做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每一个“泡泡”,就是一个囊体,都是一大群的单细胞藻的群体通过分泌的多糖类胶质聚集成为球形,最大的囊体约有3cm。动画片《海绵宝宝》有一个角色“肮脏泡泡”(Dirty Bubble)就是以球形棕囊藻为原型。

球形棕囊藻在全球海域均有分布。当它的胶质囊体在水体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会暴发藻华甚至引发赤潮。影响我国海域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多出现在冬季,从暴发到消退通常是一星期到一个月不等。我国首次大规模的球形棕囊藻暴发是1997年10月至1998年2月东南沿海的赤潮,覆盖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的海域均出现过球形棕囊藻的藻华。2021年12月,球形棕囊藻藻华首次在最北边的青岛黄海海域暴发。球形棕囊藻破裂的时候,以及藻华消退降解的时候,多糖类胶质会释放出来,形成泡沫漂浮在海面上。所以,泡泡不是船舶漏油,泡沫也不是化工污染,都是球形棕囊藻造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球形棕囊藻?

球形棕囊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凝胶状的黏多糖使泡泡们的浮力增加,在表层海水中漂浮,能够在与其他浮游植物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球形棕囊藻囊体较大,导致水里的动物们不愿意吃它。同时,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还有一些无序散乱的养殖方式也会造成陆源污染物排放增加,使得近海水体富营养化,成为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物质基础。而气候变化导致海水异常增温,上升流将大量营养物质输送至海水表层,更好的营养环境也让更多球形棕囊藻在海水表面聚集,海面光能更充足,它们就野蛮生长了。此外,也有研究证明,船舶压舱水的携带传播也是球形棕囊藻在世界各地海域扩散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球形棕囊藻大规模出现,与自身特性、近海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球形棕囊藻能吃吗?

有实验和检测结果显示,在球形棕囊藻的平稳期和衰亡期,就是停止生长和快要挂掉的时期,对动物血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溶血活性。这意味着球形棕囊藻在终末期和被破坏后,可能会因为自我保护机制,释放出溶血性毒素,这种毒素对人类毒性很低。所以,虽然球形棕囊藻可以用手捞起,但是不要把它们吃掉。这种溶血性毒素并不通过食物链富集和传递,所以对海产品的食品安全不会构成威胁。

球形棕囊藻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球形棕囊藻富含多糖的胶质囊体和破裂后的多糖泡沫会堵住鱼的鳃部,导致鱼类无法正常呼吸。囊体生长和破裂分解耗氧,会造成水体含氧不足,导致动植物死亡,进一步造成水质恶化。

海水中球形棕囊藻囊体密度过高,也会堵塞滨海电厂的冷却水滤网系统,影响电厂冷源安全。球形棕囊藻暴发对气候变化也有影响。囊体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生长和降解过程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性及颗粒性有机碳含量大幅上升,影响暴发海域的碳循环,从而影响蓝碳源和碳汇。暴发时释放的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也会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大气圈,影响硫循环。

球形棕囊藻暴发,我们应该怎么办?

处理常见有害藻华的方法大多也适用于球形棕囊藻,包括用特定的仪器设备分离水中囊体,人工打捞、隔离、破碎、过滤、紫外线照射等。也有培养溶藻细菌、化学试剂消杀、改性黏土絮凝沉降等方法。但是在水体环境中,消除球形棕囊藻难度和成本都较高,去除率也不稳定。而且球形棕囊藻的藻华多产生于冬季,持续一星期到一个月左右会自然消退,所以对球形棕囊藻不必视之如洪水猛兽,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需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

有研究表明,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可以有效减少球形棕囊藻藻华的暴发。包括控制沿海地区营养盐输入、加强水产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建立以天然饵料为食和对资源实施科学管理的海洋牧场、发展大型海藻与经济动物的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等,可有效降低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程度。此外,栽培大型经济藻类能够有效吸收和利用水体中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压缩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空间,起到改善水质、促进海区环境修复的作用。

同时,可以加强滨海电厂等重点地区对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监测和预警能力,进一步降低藻华暴发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作者单位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陈菊芳等,《中国赤潮新记录——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史文凯等,《我国球形棕囊藻藻华危害与应对策略》

何家菀等,《一种棕囊藻的形态特征与毒素分析》

张清春等,《南黄海首次暴发“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藻华》

沈萍萍等,《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