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用电量高于发电量? 专家:统计差异

每日经济新闻

关注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每经编辑 陈 旭    

日前,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分别公布2023年前11个月我国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发电量为80732亿千瓦时;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同期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单从数据上来看,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高出2946亿千瓦时。

为什么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讨论在微博、雪球、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快速发酵。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智能电表,认为智能电表出现了问题,导致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本次舆论风波是否真与智能电表有关?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能源领域专家。

并非首次出现

2023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11月发电量数据,当月发电量7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2023年1~11月份,发电量80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同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

引起网民争议的点是,对比两部门公布的数据不难发现,2023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2946亿千瓦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平台及雪球等投资者社区均出现了相关热议。

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智能电表统计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解释归解释,电表拨快也是事实,明显感觉到的”,“没有一家电表的误差是负偏差,负偏差电力公司不采购,行内的人都知道”。有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用电量和发电量在发布时没有统一口径”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梳理近年电量数据后发现,我国用电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而是已经存在多年。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统计口径有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的情况,这就需要搞清什么是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为何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的电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单葆国曾公开解读“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的定义。

他表示,全社会用电量是指某一区域内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之和,包括全行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是从用电的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该数据由电网公司上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国家能源局发布。

全社会用电量的构成,是售电量、线损电量、厂用电量、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之和。

而国家统计局按月公布的发电量,是指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季度抽样调查)的发电量,与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一致,并非全口径。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发电量,不包括规模以下发电企业。因此,全社会用电量相较于发电量来说,统计范围更广、包含数据更多、总体数额更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对于全社会用电量看似大于发电量这一现象,和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有关。

周大地表示,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的发电企业,主要是装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发电厂发电量。而国家能源局是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统计,包含了更广泛的范围,因此全社会用电量在数据上看起来会更大。

“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发电系统,它们通过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方式自发自用,这些企业自发电未并入电网供电,就不会统计到发电量中,但有一部分用电会被计入全社会用电量中。”周大地同时表示,电厂维持正常运行也需要消耗电力,这部分电不会并网也不会计入发电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发电厂很多,统计部门通常统计规模较大的发电企业发电量,而像自备电厂发的电,是不纳入发电量统计范围的。多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一直存在差距,这属于正常现象。

智能电表冤不冤?

是否如网友所说,智能电表也会造成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不统一?一位不愿署名的能源领域专家向记者明确表示:“这与智能电表无关。”

该专家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发电端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负责搜集;国家能源局负责生产端工作,其发布的月度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主要通过大电网上的直接采集和个别小电网的数据报送汇总得到。

“但统计用电端数据,不会挨家挨户去居民家中调取用电量,而是直接统计配电网端的用电数据。”上述专家说。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配电网。配电网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从输电网那里接收的电能,按需求分配下去,即将高电压降低至用户所需要的各种电压,向各种用户供电。而智能电表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让电网公司根据电表数据收取电费,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多年来,社会上有关智能电表的质疑一直不断。需要明确的是,智能电表和此前的机械电表相比在功能方面存在区别。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电表数量不断增加,抄表的工作量显著提升。若延续人工抄表的工作模式,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不可避免会发生人工记录失误的问题,加之机械电表的计量精准度有限,供电企业的正常结算可能受到影响。

相比于机械电表,智能电表的优势是具有远程抄表与控制、预付费管理等功能。此外智能电表还具有更高的测量精确度,并能够进行实时耗电分析和防窃电等优势。

那么,与机械电表相比,智能电表果真“跑”得更快吗?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向记者解释,传统电表通常是一个圆盘随着用电量旋转的电表。圆盘由轴承支撑着,随着时间流逝,轴承逐渐老化,摩擦增加,旋转速度会变慢,所以容易出现“走慢”的现象。

同时,早期的机械电表灵敏度低,需达到一定负荷,电表才会“走字”,因此,用户支付的费用其实比实际使用电力要少。而更换智能电表后,由于智能电表比机械电表灵敏度高,任何细小的电流都会让电表转动,所以在用户体验上,可能感觉到电费会有所增加。

此外,有网友还提出,智能电表本身具有一定耗电量,费用已经转嫁给了消费者。对此,前述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智能电表耗电量由电网公司承担,不会计算到用户的用电量上。

美国参议院多数议员支持前阿肯色州州长迈克·赫卡比(Mike Huckabee)出任驻以色列大使,投票仍在继续。

【普拉达收购范思哲的交易在市场动荡下面临破裂风险】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金融市场经历历史性动荡之际,普拉达从时尚集团Capri Holdings手中收购范思哲的谈判面临在最后一刻破裂的风险。普拉达已初步同意以约14亿美元的价格从Capri手中收购范思哲,这笔交易最早可能在周四上午宣布。但知情人士补充说,普拉达家族成员仍需签署协议。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截至周三上午,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仍是五五开。市场波动以及关税的不确定影响给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增加了难度,关税已对奢侈品零售业造成冲击。

【BBC“打脸”特朗普:关税日赚20亿?实际仅2亿】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用一系列关于美国如何成为 “不公平贸易” 受害者的说法,来为他的大规模关税政策进行辩护。特朗普在周二谈到他的新关税政策时称:“我们通过关税赚得盆满钵满——每天20亿美元。”但BBC的事实核查部门(BBC Verify)找不到任何已公布的能证明这一点的数据。美国财政部每天都会发布一份外部声明,说明有多少关税收入进入了联邦政府。4月7日的数据(其中包括特朗普此前一些关税政策的影响)显示,关税收入总计2.15亿美元(1.68亿英镑)。这一数字与特朗普的说法相去甚远。所以特朗普或许是基于对未来一年的预测得出的这一结论。

美国参议院多数议员支持前阿肯色州州长迈克·赫卡比(Mike Huckabee)出任驻以色列大使,投票仍在继续。

【普拉达收购范思哲的交易在市场动荡下面临破裂风险】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金融市场经历历史性动荡之际,普拉达从时尚集团Capri Holdings手中收购范思哲的谈判面临在最后一刻破裂的风险。普拉达已初步同意以约14亿美元的价格从Capri手中收购范思哲,这笔交易最早可能在周四上午宣布。但知情人士补充说,普拉达家族成员仍需签署协议。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截至周三上午,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仍是五五开。市场波动以及关税的不确定影响给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增加了难度,关税已对奢侈品零售业造成冲击。

热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用户7167033733516 0
真是完全不掩饰了
重庆
回复TA

众多新闻客户端用户正在参与精彩热评,快快加入吧!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