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974年:石油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转自:学习时报
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度依赖中东石油。1973年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提高石油价格,次日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部分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经济出现混乱,叠加战后西方经济再次衰退,最终引发了战后西方国家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一)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正式通过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之后的几十年美国石油霸权日益稳固,西方国家通过跨国石油公司以极低的价格控制了中东石油市场。1960年9月,为反击跨国石油公司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由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伊朗和科威特五个国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联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随着OPEC进一步壮大,在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OPEC成员国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沙特首次拿起石油“武器”,动用了集体石油禁运手段。
1971年2月14日,面临石油禁运威胁的跨国石油公司与海湾产油国达成《德黑兰协定》,该协定使得海湾产油国阿拉伯轻质原油每桶收入增加超过35美分。1971年4月2日,在地中海产油国的强大压力下,跨国石油公司被迫与其签订《的黎波里协定》。《德黑兰协定》与《的黎波里协定》两大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国际石油领域力量结构发生改变,世界石油市场控制权开始从跨国石油公司及西方石油消费国向产油国转移。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初收回石油权益的斗争,中东产油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得到加强,1973年OPEC出产的石油已占世界石油总量的55%。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同年10月16日,六个海湾国家决定单方面把石油价格提高70%,从3.01美元增加到5.12美元,次日OPEC在科威特城召开会议,决定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立即逐月削减石油产量,削减率不得少于月产量的5%;到10月22日,所有阿拉伯产油国至少减少了10%的产量并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1973年11月4日至5日,OPEC进一步施行减产和石油禁运,11月减产数量为9月产量的25%,12月在此基础上再减产5%。随着一系列限制措施出台,石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石油危机全面爆发。
1974年3月13日,阿拉伯产油国在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就取消石油禁运展开讨论,沙特以退出OPEC相威胁,坚持取消对美国石油禁运。1974年3月18日,沙特、阿尔及利亚、埃及、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七个阿拉伯国家宣布取消对美石油禁运,利比亚和叙利亚拒绝,自此对美石油禁运正式取消,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
(二)
1973年到1974年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3.01美元上涨到每桶11.65美元,对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持续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问题逐步显露,尽管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物价水平的政策,但却收效甚微。1974年美国物价上涨达到12%,全球通胀率创下16.4%的历史最高记录。从1972年到1982年的10年时间内,美国CPI年均涨幅达到8.7%,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CPI年均增长超过10%,西方国家持续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困扰。同时,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从1972年末的118.05点跌至1974年末的68.56点,跌幅超过41%;日经225指数从1972年末的5207.94点下跌到1974年末的3836.93点,跌幅超过26%。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GDP增长率从1973年的5.6%持续下跌,随后连续两年负增长。世界GDP增长率从1973年的6.4%持续下跌,到1975年,整个西方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世界GDP增长率仅为0.6%,经济滞胀进一步加剧。
石油危机后“并发症”频出,消费萎缩、投资下降、失业等问题接踵而至。1973年到1974年,面对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经济面临严重冲击。根据世界银行估算,1975年美国、韩国、瑞典、日本年轻群体失业率分别达到16.1%、8.98%、3.76%、3.1%。到1975年底,西方国家失业总人数超过1850万人,创下战后30年来的最高纪录。同时,石油价格的上涨也导致多国国际贸易逆差增大,特别是进口石油依赖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从1973年到1977年,100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增长了150%,为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三)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起源于中东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最终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深刻反思石油危机爆发的全过程,有利于在新的国际动荡变革期转危为机,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重要启示。
加快建立多元化国际能源合作格局,确保能源供给安全。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安全稳定可控的全球能源供应链,确保畅通多种途径、多条渠道,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能源战略储备制度,以应对突发的国内国际能源供给波动。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发力,确保能源转型安全。强化国家顶层统筹协调、分类施策,推动能源有序转型。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市场化进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积极引导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抢占能源发展高地。加快引导能源技术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力量,形成能源科技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协同的技术发展模式。抓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大能源基础领域研究投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技术进步应对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