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艺术节获奖作品:洋溢浓郁巴蜀韵味 观照时代铭刻奋进征程
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薛维睿 摄影 向宇
12月28日晚,第三届四川艺术节闭幕式举行。活动上,为2023年四川文华奖、2023年四川群星奖、2023年四川文华奖和群星奖组织工作奖以及四川省第六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四川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等专业赛事获奖作品代表进行了颁奖。
这些获奖作品,展现了近年来全省艺术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立足丰富厚重的本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巴蜀韵味”;又展现时代风貌,彰显四川文化界的守正创新,以艺术铭刻文化强省奋进征程。
深入生活、立足本土,洋溢浓郁“巴蜀韵味”
翻开获奖作品名单,能够看到,这些获奖作品中大多基于四川本土历史源流、人文风貌、自然禀赋等创作而来,根植于巴蜀大地,展现出浓郁“巴蜀韵味”。
当晚,备受关注的文华剧目大奖,川剧《梦回东坡》、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舞剧《第38任班长》、儿童剧《小军号》、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依次揭晓。这5部获奖作品,皆有着深深的“四川印记”——
川剧《梦回东坡》和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作为新编排川剧作品,再次展现了川剧艺术的迷人魅力。
舞剧《第38任班长》,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通过充满感动和力量的演绎,展现了一个关于精神传承的深刻故事。《东方丝源》则基于南充百年丝绸文化,融合杂技、情景表演、舞蹈等形式,讲述了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奋进历程。
作为文华奖获奖作品中少有的儿童剧作品,《小军号》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巴中市政府联合打造,以川陕苏区历史为创作背景。当晚,《小军号》中的“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附中老师许栋业带领着一批“00后”演员们登台演出。“剧中,通过一个‘农村娃’和小伙伴的命运变化轨迹,讲述他们在红军精神感召下,逐渐成长、觉悟、进步,胸怀革命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再现了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许栋业告诉记者,同时也希望这部剧,对当下的孩子们,带来激励和勉励。
有温度、有深度,源于四川、讲述四川,让这些获奖作品也成为传播四川好故事的重要载体。
南充营山创作的群星奖音乐类获奖作品《晒秋》,以当地乡村丰收场景为灵感,基于川东北民歌艺术形式而创作。
“这个作品,来源于营山组织的一次文化干部乡村采风,看到当地一派丰收场景,老百姓一边晾晒着粮食一边大声唱着当地民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营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张春生说。
“晒”的是小康生活,“晒”的是金山银山,“晒”的是乡村振兴,这个来自于土地的真实的音乐作品,如今也在营山广为传唱,受到当地群众喜爱。
守正创新、观照时代,铭刻文化强省奋进征程
以文化人,凝心聚魂,这些获奖作品,用艺术观照时代、铭刻奋进征程。
绵阳选送的当代舞《永远的等待——致敬邓稼先》获得2023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群舞组创作一等奖。该剧用舞蹈艺术讲述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绵阳梓潼“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事迹,歌颂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于攀登的爱国精神。
绵阳市艺术剧院总经理谢德亮告诉记者,“红色文化”是绵阳的一张代表性的文化名片,用艺术的形式来铭刻历史,是一种责任使命。
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多次到两弹城进行实地采风,更加深入了解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作品中,以群舞的形式讲述了邓稼先妻子许鹿希的等待和思念,从这样一个细腻视角,来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奖们的“为了大家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在艺术形式上,以当代舞特有的艺术张力,唤起当下观众共情和共鸣。
巴中市巴州区打造作品独幕剧《南龛坡的传说》,获四川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一等奖。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总规划师陈斌告诉记者,该剧以巴中南龛石窟和红色文化为背景,创新采用两人对话形式,以艺术形式对红军舍身保护文物和当地群众的真实历史进行再演绎,歌颂红军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又与当下的“文博热”的时代现象紧密关联。
“近年来,基于巴中红色历史文化大力开展文艺创作,在这次四川艺术节中,都有多部相关作品获奖。”陈斌告诉记者,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巴中的厚重红色历史,也展现革命老区当下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