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23·沃野硕果丰 乡村新姿美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沧州发布

盐碱地上粮满仓廪,“饭碗”端得更稳,品类更加丰富;农业产业不断“上新”,高质量发展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乡村发展热火朝天,环境干净整洁、村风文明和谐、集体经济壮大,生活质量步步提升……回首这一年,乡村战线激情迸发、昂扬向上,带来了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改变,绘就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岁末年终,让我们一起重温2023年“三农”一线的精彩瞬间,在回顾中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铃响,不见粮归仓”,是人们对盐碱地的传统印象。盐碱地虽然盐分高、肥力差、产量低,却不失为沉睡的宝贵资源。为让广袤的盐碱地变身富农的“聚宝盆”,我市从多点切入,综合开发和利用盐碱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瘠薄盐碱地的产粮难题,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漫漫育种路上求索,只为培育出更适合盐碱地的良种。如今,在这里诞生的“捷麦19”“捷麦20”旱碱麦良种,已深深扎根在我市运东及天津、山东甚至是新疆等地的盐碱地上,让旱碱麦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

让盐碱地多打粮还要打好粮,规模化种田的创新动作也不少。渤海新区金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主动当起几千亩盐碱地的“田管家”,全程负责耕、播、机、收作业,借助科技的力量精细管田,提高旱碱麦亩产;为让农户小生产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里,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分类探索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居间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进一步激活资本、技术等要素,增强现代农业在盐碱地上的发展动能;“90后”姑娘张宸投身农业10多年来,也不断从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借力北斗精细作业等方面入手,不懈拓展盐碱地的丰产空间。

旱碱麦蒸出好效益

随着旱碱麦产业发展,面花深加工作为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越来越受关注。为了讲好面花故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高殿华和爱人专职手工雕刻模子,让特色花模名扬国内多省市,甚至有日韩客商慕名而来,专门定制模子作为工艺品收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则在沿用老肥发面、手工搕花等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着意从面花形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创新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10余个面花系列100多种面花,让老手艺产生新卖点。

加速盐碱地综合利用,不少人还瞄准了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沧县神然生态园除了想方设法改良盐碱土质外,还不断试种耐盐碱的适生中草药,引入加工设施,让中草药变身特色农产品,延伸出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今年,海兴农场也首次尝试规模化种植板蓝根、黄芩等中草药,后续还将探索中草药+酸枣树的林药间作模式,计划打造出集实验、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千亩中草药基地。

盐碱地建起“果篮子”

一个个规模化设施种植基地的兴起,也让盐碱地焕发生机,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果蔬仓”。临近渤海湾的海兴县青先农场,建起9个温室,通过外出学习、引进良种、科学种植,种出的手掰西瓜、火龙果等鲜甜可口,让盐碱地也抢了个“鲜”;南大港产业园区则靠着技术支撑,通过深层暗管排盐、耕层改良降盐、表层滴灌抑盐的立体综合降盐技术及咸水淡化、咸水安全利用模式,让当地设施蔬菜的产量提高了5%;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在盐碱地上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已有20多年历史,一年可产3茬菜,亩收入两三万元。以星马村的成熟种植模式和技术为基础,边务镇正在整合更多盐碱地,吸引周边9个村庄投资建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3年,他们的不懈探索,不仅让“白花花”的盐碱地变身“金灿灿”的聚宝盆,还带动起更多人投身到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队伍中。

“新农人”迸发新动能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023年,我市的“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他们挥洒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开拓出广阔新天地

东光县秦村镇于渤海村的“00后”于雅萍,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毕业后,并没有像同龄人一样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探索中草药红花种植。在扎根农业的过程中,她不断“武装”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让自己发展的140亩红花基地绽放致富花。同时,还发展订单农业,带动了不少农民共同致富。

先天身体残疾,身高只有1米出头;因为患病,长时间站立都很吃力;步行十几米,更是不小的挑战……别看命运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黄骅镇的“80后”青年赵重雪面前设置了一道道坎坷,但她不仅没有低头,反而在自强地探索中,走上了“指尖”创业之路。从开网店销售黄骅旱碱麦面粉、面花,到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推介盐碱地上的土特产品,赵重雪将电商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她不仅活出了精彩,越来越自信,还萌生了带动更多残疾人的想法。

“电商达人”直播带货

沧县金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80后”负责人金涛,从事蛋鸡养殖多年。用现代化思维引领产业发展,他相继建起多座自动化养殖棚舍,引入环境控制设备、自动化喂料线和刮粪带、自动化捡蛋线和智能捡蛋抓手,让蛋品高质量、品牌化发展。随着养殖产业化及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还带动不少农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加工与销售,走出了致富路。

去年,因经营家庭农场的父亲突然离世,献县“90后”青年赵政传放弃高中教师的“铁饭碗”,回乡端起“泥碗”种大田。除了打理好自家农场,每一天,赵政传都要奔波在各个地头。投身农业虽刚一年多,但他不只让自家农场丰收,经他筛选、搭配的农资,还服务了献县数万亩农田,快速成长为农户信任的种田能手。

于雅萍和她的红花基地

除了“年轻血液”带来鲜活动力外,坚守在土地多年的“老把式”也不断更新理念,争当“新农人”,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从下岗工人到种粮达人,从普通妇女到乡村振兴带头人,吴桥县景辉家庭农场的种粮女将杨世英,在知天命的年纪回到了农村种地。这几年奋斗在田间一线,杨世英不断引入良种新技、做“田保姆”盘活万亩土地、创新技术示范,只为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带动更多人科学种田。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良种培育的赛场上,不只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还有长年奋斗在一线的“农民育种家”。泊头市蔬宝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丙欣,就是这样一位恋上良种繁育的田间守望者。别看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敢挑战育种难题,30多年来一直坚持繁育良种,创下我市玉米良种国审最好成绩。他还将这份对农业的热爱传递,带动大学毕业的儿子一同为农服务。

2023年,新农人用激情引领新业态发展,为现代农业带来了新气象,也让人们看到农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百园提升”农业上新

聚焦发展理念和主导产业升级,2023年开始,我市计划利用3年时间,分批推进全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百园提升”行动。立足8个提升主题,瞄准30项提升目标发力,各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装备、服务和产业化水平,带动县域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围绕“粮食安全提升”主题,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区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在300多亩地上“种”下了自主伸缩式喷灌设施,提升智能化生产能力。泊头利和现代农业园区则通过托管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大田种植向好发展。吴桥大运河现代农业园区着眼于优化生产结构布局,让特色花生品种在运河边的1万多亩土地上扎下了根。

沧县兴济镇现代农业园区、献县淮镇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东光县南霞口现代农业园区等则在“产品质量提升”主题发力,或着力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或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立足“绿色发展提升”主题,泊头蛋鸡现代农业园区、中捷现代农业园区瞄准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升养殖场废弃物利用水平,沧县和胜现代农业园区则打造出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模式,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麦田丰收醉心田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肃宁县东风现代农业园区对鸭棚进行数字化改造,青县盘古现代农业园区应用植保无人机、智能无人车智慧种田,东光县找王镇现代农业园区新建小麦智能收储及粮仓设备,逐步解决生产中的短板弱项,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为提升品牌建设能力,海兴县张会亭镇现代农业园区为园区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拓展新的线下销售渠道,提高品牌溢价。南皮县乌马营镇现代农业园区创新非遗产品,不断完善市场化、常态化销售机制。东光县荣业现代农业园区的辣根产品更是走出国门,出口创汇。

在“设施装备提升”主题中,渤海新区黄骅市现代渔业园区新建病原检测实验室助力育种实验,让可在园区就地进行的实验范围大幅扩展。南皮县潞灌镇现代农业园区引入食醋生产专用的翻醅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献县高官镇红枣现代农业园区则通过新建低温保鲜冷库、不断完善蒸枣加工流水线,为红枣产业保鲜。

肉鸭产业蓬勃发展

不断进行投资带动能力提升,东光县澳牧现代农业园区引入粮食加工企业,不仅为园区的加工业注入了新动能,还反向促进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孟村回族自治县保森现代农业园区与牛进庄乡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共同运营肉羊扩繁生产基地,进一步壮大肉羊产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渤海新区现代渔业园区则力推经营主体内联外合,协调两家水产公司利用各自的保种、繁育和养殖优势,联合壮大半滑舌鳎育苗及养殖产业。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沧县神然现代农业园区精心策划中医药健康旅游节,沧州印象·大运河生态文化现代农业园区独具匠心打造农业研学、马术研学、科技研学项目,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新增民宿小院农旅资源,引导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农耕文化、农业科技等有机融合,实现提质升级。

通过“百园提升”行动,各县级主管部门及现代农业园区打破了传统经营思维,以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乡村蝶变气质斐然

乡村治理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各地不断创新治理内容,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多个方面,促进村庄由内而外蝶变。

为让文明乡风更加浓厚,东光县找王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目前,全镇36个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从办事期限、孝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经过不断努力,找王镇各村的白事操办已经从3天缩短到一两天,还有部分村已取消烟酒招待,取缔烟花礼炮,在此基础上,继续从使用白布入手,推进移风易俗,进一步减少了浪费。

青县金牛镇则通过筹建孝老食堂,倡导孝老敬亲。为提高建设标准,金牛镇落实县补贴、镇扶持政策,发动企业赞助、爱心人士捐赠,在全镇32个村统一建设孝老食堂,统一配备设施,实现一日两餐正常运营。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撑下,每位独居老人就餐只需花费1元至3元。目前,已服务全镇300多位村民。

赵庄子村民喜分红

今年以来,盐山县边务镇则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村民议事厅为载体,广泛发动辖区村庄修村规、定民约、树新风,并以积分制爱心商圈为抓手,推动村规民约落地见效。此外,借助道德评议会,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及“身边好人”等各类评选活动,引导村民们向好看齐。

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也使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底气。

翕合屯村是沧县薛官屯乡的一个普通小村,近两年,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可谓是精打细算。去年,翕合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统一耕种,通过收储销售粮食、收取土地管理费等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此外,对村集体的房屋、坑塘进行盘点、发包,每年还能增收几万元。

聚焦盐碱地沉睡闲置、村集体增收无门等诸多问题,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赵庄子村决定由党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创新集体经营“一块田”模式,不仅让入股的农户每亩地每年能收入949元,还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短短一年,就在盐碱地上奏响了兴旺集体经济的新乐章。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乡村的颜值、气质双提升,在乡村生活有“面子”更有“里子”。2024年,期待更多乡村探索出属于自身特色的振兴模式,带给村民们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沧州日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