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牛新春:国际油价正进入政治大博弈新阶段

环球网

关注

来源:环球时报

12月21日非洲第二大产油国安哥拉宣布退出欧佩克,国际油价应声下跌。这是继2019年卡塔尔、2020年厄瓜多尔之后又一个国家退出欧佩克。在欧佩克成员国中,安哥拉是个石油生产小国,11月日均产量只有113万桶,且没有继续增产的实力,故其“退群”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但是,安哥拉“退群”反映出关于国际油价的政治博弈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2020年4月沙特、俄罗斯两个全球最大的产油国竞相增产,要把美国页岩油挤出市场,使原油期货价格创下负37.63美元的纪录,结果3个石油生产大国三败俱伤。最终,美国页岩油生产受到沉重打击,沙特与俄罗斯双双决定大幅减产,国际社会才走出一场罕见的石油危机。这是一场产油国之间的政治大博弈。当年国际石油市场的根本矛盾没有消失,在当前全球石油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危机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2022年10月5日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宣布,11月开始日均原油目标产量下调200万桶。美国当天就予以反击,宣布每天释放100万桶战略储备油,英国《金融时报》以“新石油战争”为题报道了美沙的这场博弈。这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与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之间的政治大博弈。传统上,代表产油国的“欧佩克”或“欧佩克+”通过调节石油供应来控制油价。现在,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也想控制油价,这是对石油权力游戏规则的改写。

长期以来,由于全球石油储藏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且石油需求逐年攀升,而储量却不会增加,所以石油成为一种紧俏商品,产油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然而,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石油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石油消费国的地位大大上升。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作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消费国,不仅享有资源权力,还拥有市场权力。它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而是进一步要求“舒适的油价”。2022年3月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后,美国宣布每天释放战略储备油100万桶。但是,这在全球日消费量1亿桶面前,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

2023年以来国际石油产量持续过剩,“欧佩克+”不断减产以抬高油价。但是,最近一段时期,这一招越来越显示出失灵的迹象。11月30日“欧佩克+”宣布日减产220万桶后,国际油价不升反跌。实际上,“欧佩克+”的减产策略一直存在一大软肋:减产可以推高油价,但是高油价又会让非“欧佩克+”产油国增产,占据“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欧佩克+”成员国不可能鱼与熊掌兼得。最终,当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增产量超过“欧佩克+”的减产量时,减产只能拉低油价。这个临界点可能为时不远了。上周当“欧佩克+”持续减产时,美国石油日产量达到1330万桶,超过其1320万桶的历史纪录。显然,美国既享受了高油价,又增加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这是一场“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的政治大博弈。

欧佩克内部的变革似乎不可避免。沙特一直想把油价维持在100美元左右,因此主张大幅减产,宁愿牺牲市场份额也要保油价;但是欧佩克内的一些小国财力有限,不愿冒险丢掉市场份额,愿意接受70美元左右的油价。安哥拉退出欧佩克,是一场欧佩克内部的政治大博弈。

目前欧佩克的内部博弈才刚刚开始,最坏的结局就是回到2020年4月的负油价时期,“欧佩克+”名存实亡,沙特、俄罗斯和其他产油国纷纷大幅增产,把油价推向不能承受之低。美国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石油市场,它的石油产量只受价格影响,不受政府约束,最终矛盾需要在“欧佩克+”内部解决。最好的结局是,安哥拉“退群”只是个案,“欧佩克+”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欧佩克+”成员国控制油价的机制与美国市场控制油价的机制之间找到一种共生的合作机制,避免2020年的悲剧重演,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也能形成一种平衡,避免2022年期间的美沙油价大战。

无论如何,未来一段时期,沙特试图通过持续减产控制油价的时代可能结束了,国际油价正在进入一个政治大博弈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压力下,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欧佩克内部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博弈交叉混杂,情况将变得更复杂。(作者是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