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信用卡代还中介伺机“换马甲重生”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关注

● 本报记者 张佳琳

“眼下,智能代还App暂时关停,可以先用手机POS机过渡下。公司会尽快更名上线,到时候我通知您。”一位半年前还打着“养卡提额”“还款神器”等噱头在社交平台上引流获客的信用卡代还中介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当前信用卡代还通常分为私人代还及平台代还两种模式,后者则更为常见。加码偿债风险,泄露个人隐私,银行卡被降额管理……信用卡代还的背后风险重重。事实上,监管部门及商业银行正对此加大管控力度,持续收紧“代还”通道。

中介:支付通道正在维护

日前,记者向今年上半年曾在社交平台上活跃获客的几家信用卡代还中介咨询时,得到的回复是:市场正大面积关停智能代还App,支付通道正在维护,大家都在等消息。

信用卡代还属于违规行为。据记者调研发现,当前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私人代还,即由“中间商”先用自有资金向持卡人提供需要还款的资金,随后提供POS机引导持卡人将资金套现取出再偿还给“中间商”。该过程中,“中间商”往往会收取代还总额的5%-8%甚至更多的手续费。

另一种平台代还则更为常见,即平台要求持卡人下载智能代还App,随后设定欠款金额、信用卡账单日和还款日,并在卡内每月预留5%-10%的可用额度。系统会利用账单日和还款日的时间差,将这些额度反复刷出、还进。由于刷出来的钱被算入下一期账单,从而实现偿还当期账单,将账单循环延后的目的。

生态:利润驱动业务“复燃”

信用卡代还背后风险重重,已被认定为违规行为。2019年,中国银联曾下发通知,要求收单机构应从外包服务机构合作、商户管理、交易监控等各环节全面排查是否存在信用卡违规代还业务,一旦发现,立即关停。

然而,仍有中介在利益驱动下,伺机“换马甲重生”。有中介告诉记者,相关App普遍不太稳定,关停后再更名重新上线是常事。行业往往呈现长期停摆、短期“复燃”的状况。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联席执行主任裴虹博告诉记者,上述代还行为属违规行为,类似于借新还旧,增加了还款人的偿债风险,明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信用卡为实名制开卡,严禁出借,更不允许第三方以此种代还形式进行获利。

若持卡人因该类App关停而无法按时“代还”,需负担比透支利息更高的逾期还款利息,而且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征信记录等。此外,记者发现,这些智能代还App的共性在于均需要用户进行实名制注册,绑定身份证及信用卡等个人信息。某国有行人士告诉记者,持卡人的个人隐私很可能会被平台人员转卖或非法使用,引发电信诈骗,信用卡被盗刷等风险。

风险重重的背景下,为何该现象能“复燃”?纵观整个产业链条,可观的利润是最直接的驱动力。自称在全国招商的平台商小金向记者介绍称,他们的收益模式主要包括支付通道的费率差、拉新奖励等。

银行:持续加大管控力度

“套现违规成本低,行业链条成熟加大银行识别难度,以及联动机制不完善等常常是治理相关问题的难点。”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相关App软件已更新数代,技术愈发成熟,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识别难度。此外,商业银行即便在风险管理中监控到疑似套现行为,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在实际处置中也存在一定难度。

日前,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将进一步加强信用卡溢缴款和非本人还款管理的公告,表示将根据账户风险程度从溢缴款存入及非本人还款方面采取管控措施,并结合监管要求及风险形势进行动态调整。

近年来,银行正加大管控力度,持续加强他人代还款及异常用卡行为管理,对涉嫌异常行为的持卡人账户,往往会采取警示提醒、限制还款交易、调降授信额度、止付等管理措施。同时,会结合风险情况对上述管控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据悉,加强授信动态管理将是银行打击信用卡代还业务的后续重点之一。“对于持卡人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我们要实施降低授信额度等刚性措施进行风险管控。对信用卡不良客户定期开展授信额度重检。”上述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