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什么与达·芬奇对话
五代 卫贤 闸口盘车图卷
头发飘逸的女子 列奥纳多·达·芬奇
男孩与羔羊-伯纳迪诺·卢伊尼
明 沈周 两江名胜图册
达芬奇手稿
达芬奇手稿
米开朗基罗手稿
达芬奇手稿
伏羲画卦
◆张晶
2023年12月,一场超越时空的艺术盛宴正在上海博物馆上演。文艺复兴的西方绘画与东方艺术在这里相逢,吸引观众穿越历史的画布,进行一场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
古往今来的每段繁华文明衍化,都会出现在群英荟萃之地,正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和同时期东方明代的苏州府。15世纪的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在银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声名鹊起,为了彰显优雅、富裕,以及实现将佛罗伦萨转变为文化强国的承诺,原本被视作工匠的画家、雕塑家开始成为自由的创作个体,他们拥有了展现自我艺术风格的机会。画家通过接受赞助人的订单,按照其要求绘制规定的作品以求谋生,在赞助人的固定支持下,可以完成自己期待中的作品,跳出了行业而向美的自觉靠近。明清之际的苏州是东半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明代后期的奢靡与长物之风让书画一跃进入奢侈品的行列。如今在画史上留名的文徵明、仇英、唐寅等,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是一群近似赞助人的角色,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又与赞助不尽相同,有钱有闲的阶层于声色犬马之外,也开始追求身份地位上的更多认知,而文人书画固有的阶层性恰好满足了富商贵族附庸风雅的需求。
手稿与中国科技对话
展出的达·芬奇的手稿透露出科学的奇思妙想,与之相伴的是东方科技的悠久历史。这是一场跨越大洋的科学幻想,展示了人类对技术的共同向往。《配备四把十字弓的机械》《军用临时桥梁》《火炮发射场景和一匹马》以及《发射炸弹的大炮》等手稿,每一页都是对科学的深刻探索,展示达·芬奇对科技的无限想象。中国自古就以先进而精巧的机械工程技术而闻名。卫贤的《闸口盘车图》描绘的是东方古代机械工程的奇妙之处,从酒馆到水磨坊,生动体现了界画艺术的精微,创作出符合工程标准甚至超越工匠经验的画作,反映了当时工程学的先进发展和东方工程的绘画之美。绘画离不开对社会世俗生活的描绘。明代吴门的画家和工匠们,似乎能在平淡生活中发现处处存在的精致雅趣,用画笔向你娓娓道来;而那些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则满怀热情,对周遭的细致事物,不断地做着理性的叙述与科学的解读。达·芬奇构建的“自然”来自于观察风景、城市、人和物,这一切作为研究素材,经过天才的头脑风暴转化为奇思妙想,最终用绘画的方式完成新的创造。
目光更多投向大自然
达·芬奇说学生一定要超越老师,“画家不能模仿他人风格,大自然的一切是如此丰富多样,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大自然本身,而不是那些从大自然中学习的大师们。”穿越时空之门,唐代画家韩幹对唐玄宗说:“陛下厩中之马,皆臣之师也。”同样都师法自然,最终实现的是画家的自我面貌。这样神奇的思想交会,在展览中处处可以遇见。
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是展览的明星作品。画中的女子刻画的是汉代文成帝的宠妃班婕妤,她被冷落的遭遇被唐伯虎巧妙地融入了画面,成为一曲宫怨的咏叹调。“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通过对秋扇的寓意,表达出唐伯虎对人生沉浮的理解,勾勒出他对人生冷暖的体悟与对世态炎凉的洞察。而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眉目低垂、柔美动人的女子形象,飘逸的长发线条极富东方趣味,文艺复兴的古典美学与人文哲思,在她的姣好面庞之中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统一。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梁楷所画《白描道君像图卷》,是杰出的道教画作,体现了南宋盛行的道教信仰。而另一幅卢伊尼的《男孩与羔羊》,暗含“基督是上帝的羔羊”这一宗教隐喻。在这样的宗教绘画中,体现了人们对于超验感知的寄托。无论是中国古人渴望的得道成仙,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信仰,都是超验世界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构想中,人们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其本质是对自身形象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言外之意和韵外之味
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无论是在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的明代,艺术家们都在寻找着接近自然、反映真实生活的视觉表现形式。在欧洲,那些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他们选取的是素描、混合材料和油画等各种工具,用解剖和透视的方法表现科学与物理性真实;而在中国,艺术家们则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头脑形成的自然世界反映的再现。
艺术的欣赏与判断,有时候真的很难以用高低优劣进行描述与评判,更多的时候,我们则要依靠于我们眼睛的真实观感来体验。中国绘画强调观看中的动觉、移情和达意,观者在观看画作时,通过视觉的欣赏,对传神的气韵、笔墨的情趣产生相关的反应,在观看的时候,领悟画作的“传神”所在,获得赏心悦目的乐趣,这成为品评中国画的关键要旨。观看时,我们往往更容易欣赏和沉溺于西方鲜艳的色彩与写实的物象,而对中国绘画的欣赏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中国的画家并不是直接将所观看到物象如实地转化为存在的现实,而是将自己眼睛所看的自然转化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形式,通过自足笔墨产生其相关的表达,超越物象本身结构的探究的乐趣,是言外之意和韵外之味。南宋以后,中国绘画完成了很大的转变,就是从客观的具象描绘逐渐走向抒发主体性、诗意化的个人空间,这一点说明中国艺术较早实现了自觉。佛罗伦萨的达·芬奇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文主义的觉醒;江南唐伯虎怀才不遇的倔强和感伤,是人性光芒的闪烁;画家对自然有机世界的探索,东西方有时候各自独立发展,有时候又不谋而合,最终殊途同归,只不过各自在不同的道路上探索的路径与方式不同而已。
用视觉的眼睛去欣赏
展览的陈列设计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师安东·西比克,中西合璧的展陈方式,演绎对话交流的可能性。低亮度灯光照明,是出于对系列《大西洋古抄本》的安全保护,同时也将观者导入神秘幽深的时空之境。设计的亮点是中国古代花窗和意大利古代拱门造型的运用。意方策展人达仁利特别指出这“不仅仅是为了分割展厅空间、形成透视效果。窗和门,都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都擅长一种缓慢而非快速、曲径通幽的、深入且漫长的欣赏理解。可以说中国和意大利的心灵与眼睛是如此相似,但又各具其美”。透过一扇门或者一扇窗,你会看到不同地域时空的作品,彼此凝视相遇,就像对方的影子,沉浸在设计师营造的氛围中。展览的讲述和串联也很有新意,展墙布满三种语言的“名言”和“引文”,“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自然界充满了经验中未曾出现过的无尽缘由(达·芬奇)”。文字的逻辑与意涵,将画面感性的形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观者通过视觉观看后完成理解,自主搭建对话的桥梁,一切想法皆有可能。达·芬奇认为人最重要的器官是眼睛,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我们用视觉的眼睛去欣赏,绘画可以跨越地域文化和人类种族之间的屏障,这种普遍的传达力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也成为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展讯
对话达·芬奇 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
展期:2023.12.10—2024.4.14
地点: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第二、第三展览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