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酉阳土司冉天育 文治武功真国士

上游新闻

关注

□铁笛

裂石轰雷水势雄,浪花千丈触晴空。

轻舟未敢沿流去,人鬼鱼龙一瞥中。

这首题为《龚滩》的诗,是酉阳第25任土司冉天育早年所作。当日,晴空万里,旌旗猎猎,少年将军冉天育手抚剑柄,站在铁围城(马鞍城)上检阅所部。远方,黔山如屏,脚下,乌江轰鸣,冉天育嗖地一声拔出长剑,厉声长吼:“奉调平乱——杀敌报国——”城下官兵齐声发出山呼海啸的回应,鼓角齐鸣中各旗营兵依次启程。

这是未及弱冠的土司庶子冉天育第三次率部出征,此次作战任务是收复永宁土司奢崇明占据的遵义军民府。

少年将军从军行

冉天育(1604年∽1644年),字大生,酉阳第二十世土司冉跃龙庶子,生母白再香。他“幼习儒,精翰墨,有谋略,补司学选贡”。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发布“八大恨”宣示反明,明廷调集11万大军围剿后金,酉阳土兵4000人、石砫(柱)白杆兵3000人、浙江戚家军3000人奉调援辽。酉阳宣抚使(从四品)冉跃龙因病奏请由其庶子冉天允(胤)及冉文光等统师出征,冉天育和母亲白再香也在随征之列。白再香生于万历戊子年(1588年),她15岁出嫁,次年生子。由此推算,冉天育最有可能出生在1604年,援辽时年仅15岁。

前方战事吃紧,酉阳土兵万里驰援,昼夜疾行,背着战报的驿卒不时迎面飞驰而过。天刚拂晓,冉天育纵马走出山海关,一首诗从其口中朗声吟出——

长城临海复依山,万马萧萧晓度关。

警报频闻休细问,男儿死国当生还。

未待各路援军集结到位,明军主力已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后期赶到的酉阳土兵在奉集与后金铁骑遭遇,初战告捷,再战获胜,解除了奉集之围,此后驻防虎皮、黄山达三年之久。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在救援沈阳的“浑河血战”中,白杆兵和戚家军全军覆没,酉阳土兵阵亡1000余人,主将冉见龙战死。之后,在辽阳保卫战中,冉文焕、冉人龙、白再连、白再浩等700余官兵力战身死。故《明熹宗实录》如此载曰:“兵部尚书张鹤鸣言‘浑河血战,杀奴数千,皆石砫、酉阳二司土兵之力。’”

日惨风更号,千军血一刀。

黄沙平地起,白骨比山高。

国帅生为戳,男儿死亦豪。

裹尸无马革,薄奠只村醪。

——(《从征辽左经阵亡将士处举杯酹之》)

援辽以失败告终,酉阳土兵奉旨班师,经过浑河时,大家摆祭品,燃香烛,酹酒河畔,召唤亲人和同伴的亡魂回家。冉天育感伤万分,写下了这首祭奠阵亡官兵的诗,字里行间除了对阵亡将士的哀悼,还表现着少年将军冉天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矢志报国的壮志豪情。援辽之役,冉跃龙因功擢升宣慰使(从三品),冉天育荫封游击将军。

从辽东返回酉阳,将士们身上的伤疮尚未痊愈,永宁土司奢崇明借出兵援辽之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泸州、遵义等地,围攻成都。天启二年(1622年),酉阳土兵再次奉调出征,与石砫、平茶土兵及官军一道收复重庆,这是少年将军冉天育第二次从军。天启三年(1623年),白再香率冉天允、冉天育等人自龚滩誓师出发收复遵义,活捉了奢崇明妻子安氏及其妹奢彦辉。

酉阳填词第一人

酉阳古为《禹贡》梁荆二州接壤之域,春秋为巴楚两国交界之地,秦属黔中郡,汉为酉阳县地……五代后,为当地氏族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前,一直延续“汉不入峒,土不出境”的规定,酉阳近乎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抚之以安静,谕之以道理。”明朝建立后,为抚定西南各土司,朱元璋下诏宣慰、宣抚、安抚等土官俱设儒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诏令“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俊秀者以教之。”这使得土司及其族裔子弟和土民有了接受汉文化教育的机会。

永乐年间,酉阳宣抚使冉兴邦大兴武功,整治边乱,向东打败后溪彭氏土酋、向西北击败何氏土酋、向北打败散毛司,与周边各县司划定疆界。朝廷以其治边有功,议叙加官晋爵。然而,冉兴邦推掉了加官晋爵的恩遇,趁机向朝廷奏请在酉阳设立儒学并得到许可,设教授一员,颁学印一颗,仍同汉府州县科举并岁贡,开启了土司族裔子弟及土民入学读书、如例科举之路。冉兴邦知道欲世守其疆,世袭其爵,让领地长治久安,使家族繁荣昌盛,靠武功,更需文治。永乐三年(1405年),他便将三子冉瑄送到南京贡院读书。在其执政期间,又延请包括避难官员陈忠在内的诸多汉文化学者留住酉阳,大兴汉学。这一举措,比同时期云南木府土司早100年,较相邻的湖广永顺土司早130年,这使得地处深山僻壤中的少数民族,有了接触汉文化的机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饱学之士,酉阳的文化教育由此较周边更为兴盛。

自幼受到汉文化滋润和熏陶的冉天育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在目前所知的各种诗词选本中,他是酉阳有史以来第一个倚声填词的人。今存词8首,其《点絳唇·春怀》云:

频眺蓉楼,望断江山音信杳。花妍卉巧,只恐朱颜老。人在天涯,许多归梦绕。春光好,祖鞭应早,莫使迷芳草!

冉天育的词作,失却了早年的豪情壮志,多为伤春悲秋之作,实则与他当时的境遇相关。

力挽狂澜稳大局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酉阳宣慰使冉跃龙去世,嫡长子冉天麒(麟)年仅9岁,而其生母舒氏又先一年病卒,酉司军政大权由冉跃龙庶夫人白再香掌控。冉天麒有兄弟7人,庶长兄冉天允天启年间曾代父统师援辽,因功历任小河游击、清浪参将、龙安总镇;庶兄冉天育多次随军从征,战功卓著,官居游击将军。白再香大公无私,谨遵承袭之制,既不废嫡立庶,更不废幼立长,带着冉天育调和舍把等土官,稳定大局,扶持年幼的冉天麒承袭土司之位。

但是,冉天麒长大后,“性猜忌,好偏信”。白再香去世后,冉天育告退不问军政,整日和文朋诗友吟诗作对,填词谱曲。

由于冉天麒的偏私、暴戾,酉司属众逐渐人心离散,加上冉天允时常想夺位,冉天麒更是疑神疑鬼。崇祯九年(1636年),冉天允假传圣旨,列数冉天麒暴虐之罪,欲取而代之,但全司官兵皆知是诈,不配合,也不响应。冉天允派心腹猛将杨某领兵攻打司城,冉天麒出逃,冉天育急令把总向臣方率部出击,斩杀了乱军主将,其余的人都溃散逃离了。冉天育平定叛乱后,恭迎冉天麒复职,自己却退居私宅,也不居功自傲。

崇祯十四年(1641年),朝廷下旨调酉司土兵征剿流寇,实则是去夔万阻击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发兵之后,冉天麒却不给粮饷,因而引起土兵哗变。晚上,冉天麒再次从司衙后门出走,在途中被冉良光刺杀,时年26岁。

由于冉天麒无子,同年三月初一,酉司官兵拥立冉天育袭任宣慰使职。他在《继位文告(誓书)》中说:“……凡麒弟所行一切虐政……尽与尅除……世与尔舍把等,同享太平之福……”继位后,冉天育践行誓言,以六弟冉天德握兵于上际里,弹压湖广散毛司;以七弟冉天泽握兵于俊倍里,稳住平茶、邑梅诸长官司。在土司任上,他约己爱民,豁达无忌,民心悦服,境内安定。

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国无宁日,濒临土崩瓦解,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攻陷北京,明毅宗朱由检在煤山自尽,明朝灭亡。消息传到酉阳,冉天育扼腕叹息,不久忧郁而死。

詹詹之言家国情

现存酉阳土司诗歌中,冉天育是存诗最多、格调最高的一位,他抒写山川景物、军旅生活、朋友唱和,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为主。明末贵州思南知府谢国楩(字圣植)在冉天育诗集《詹詹言集》中序云:“酉宣慰玉岑爵君树帜吟坛,夺标讲席……暇日乃手一编示予曰:‘此予先君爵主诗集,子其为我序而梓之……’诗全集凡若干首,近体为多。读之知本名诸生,投笔从戎,远经辽左,其后师还,泛东海,观涛于广陵,溯大江而上。盖矛头盾鼻之艰危,马背船唇之况瘁,抚事怀人之感慨,伤今吊古之凄凉,不知凡几,而一一发之于诗。”

他的山川景物诗气韵空灵、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以古喻今,充溢着对大好河山的挚爱之情。他写今黔江区阿蓬江镇(两河口)神龟峡的《门栓峡》一诗云:

黔酉分隅相对雄,山门关锁两提封。

巉崖插壁浑无地,剩有洪流一线通。

碧津桥在古酉城中心,雄伟壮观,连接东西两街。冉天育在《碧津桥客窗醉后》写道:

碧水通津近绕城,长桥倒影一弓撑。

莫将驷马高车志,输与当年马长卿。

他少年从征,壮志凌云,渴望建功立业,不惜马革裹尸,在冉天育现存的40首诗词中,有不下10首与奉调援辽有关。其《出征感怀二首》云:

提封远览壮怀开,赳赳貔貅拥将台。

胸次虽无韩范略,肯教仇葛犯边来?

雄边千里暮烟开,仗节重登上将台。

曾是先人题咏处,编头儿女诵诗来。

与同僚交往,与朋友相聚,即便是唱和应酬之作,冉天育的诗作饱含真情,不落俗套。他与蓟州卫指挥使(正三品)陈梅泉在辽东战场上并肩杀敌,结下深厚情谊,常有书信往来,其唱和之诗更是豪情万丈。其《酬蓟州陈梅泉指挥来韵襄共事辽左二首》云:

回忆从征辽海间,两人共命各生还。

论功试解君衣看,不是刀瘢即箭瘢。

三载交情酒一杯,吟笺忽向画堂开。

天边云树重翘首,犹忆凭戈待旦来。

谢国楩在序中评价冉天育的诗说:“故其诗有雄杰之气,有淡远之音,有飘忽之神,有苍莽之致……顾其集,颜曰詹詹言。詹詹者,小言也。以是诗而犹言小,孰能为之大哉……楩欲易‘詹詹’者为‘炎炎’,以庶几于名与集之相称也尔。”

诚如谢国楩所云,冉天育的诗集谦称“小言”,实则“宏大”,字里行间延续的是中华文脉,流淌的是家国情怀。(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