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五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举办:学者共谈文化研究与文明传播

澎湃新闻

关注

最近,由《福建论坛》杂志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共同主办,《福建论坛》杂志社承办的“推动文化传承 赋能高质量发展——第五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

第五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以“推动文化传承 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深圳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科研人员70余人参与论坛。

文化是左右和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董世峰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文化只有产业化,才能鲜活、灵动起来;产业只有走向文化,才有恒常和境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研究,归根到底是文化研究、文化创新。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时代使命,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命题,当前文化研究应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与价值协同机制、人工智能社会行为规范的文化价值共同体构建、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差异化影响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态与实现路径等前沿问题与学术面向。他强调文化创新在社会发展、文明更新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并呼吁国家要加强对文化科研工作的支持。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魏建以“增长共识理论:人文经济学之核心”为题,提出文化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先导因素,将文化因素引入经济分析已经势在必行。发展人文经济学要以“增长共识”的形塑为前提,只有形成了增长共识,国家的整体力量才会有组织地投入到增长中。人文经济学研究要将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在综合资本、技术、制度等动力基础上,纳入文化要素,强调文化是左右和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探索文化与经济互融互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提出,家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2022年中国家庭文化消费调查”作为数据来源,验证了家庭中积累的文化资源和环境即“家庭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及其促进文化参与的作用机理,突出了家庭文化代际传承及其效应对于提升生活满意度和未来美好生活预期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王金会执行主编聚焦文化产业政策驱动下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转载“文化产业”学术论文的近十年数据为分析视角,揭示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的各个阶段及其与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密切互动轨迹,总结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在理论建设、学术研究层面的映射及其阶段性特征。她指出,随着文化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文化产业研究焦点问题不断更迭,国家政策深刻影响业界发展与理论研究,一方面既表明了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国家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呼应,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尚未能形成较为独立、成熟的学科建设与话语生产。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波介绍了文化场景理论,他认为,后工业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热潮是文化场景理论兴起的重要土壤,中国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文化参与及文化获得是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场景理论的引入和基于中国语境的本土化建构,对于当代文化空间营造实践、推进和深化社会民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拓展和丰富文化旅游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管宁从“生活美学”视角探讨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华美学思想,他以丰富多样的创意设计实例,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意设计活化从而融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重获生机活力的路径,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与现代创意设计积极对话,反之现代创意设计也要积极从传统中寻找灵感,善用传统,活化传统。

28位与会作者展开深入研讨

第五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在主旨演讲之外设置了两个平行分论坛,参加会议的28位作者代表围绕“文化创新与文明传播”“现代文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数字文创与现代文化形态”“文化空间与遗产保护”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佑林分析了文化内生驱动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一个在观念人力资本主导下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亚学院教授张光基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经济理论,探讨了艺术生产与资本的关系及艺术生产者是否会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商品问题。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张振鹏阐析了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认为从产业生态系统治理的角度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的环境支撑,是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提质增效、获取长期价值的重要保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邵明华教授、博士研究生高洋提交的论文认为数字技术以文化产业为耦合介质,经由生产耦合、传播耦合与消费耦合三重耦合向度,加快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构建的进度。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忠教授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视为两个共生单元,以澳门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文化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中介机制。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教授、博士研究生延书宁提交的论文以博物馆文旅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博物馆作为文化空间在升级转型过程中的属性特征、结构机理及其变迁。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胡慧源教授基于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以及财政支出公共文化偏向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李少惠教授、博士研究生袁硕提交的论文以“乡村春晚”为个案,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文化治理的合作生产机制。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江凌副教授探讨了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文化空间的具身体验性及其设计路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秀伟副教授探讨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内在逻辑和效益评价机制;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爱副教授从算法认知竞争视角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吕君怡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分析了网络社会分层语境下“饭圈”青年的生存样态和文化心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蔡达丽博士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视角探讨了文化记忆、身份认同及相关文化史的书写等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