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庆:我从来都没有演过霸道总裁
“我从来都没有演过霸总”,王耀庆在新周刊的采访中两次强调。
这并不是王耀庆第一次拒绝“霸总”这个标签,在近几年的发声中,你都能轻易捕捉到他对刻板印象的排斥。
但自媒体从未放过他,与“霸总”相关的盘点,王耀庆永远榜上有名。观众对他出演的影视剧,也总能给出类似“难得不油腻的霸总”“演个乞丐都觉得他会翻身成霸总”“身价一亿以下的角色都不适合王耀庆”的戏谑评论。
年近五十,拒绝成为“霸总”的王耀庆,既叛逆,也清醒。
作者 | 詹世博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封面 | 微博@王耀庆工作室
无论是《失恋33天》里的魏依然和《好先生》中的江浩坤,还是《下一站是幸福》中的叶鹿鸣和《创业时代》中的李奔腾,似乎都在佐证一件事:成为“霸总专业户”,就是王耀庆28年演艺生涯的主旋律。
但与此同时,如果仔细翻阅过这位中年男演员的履历,你又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突兀的惊喜:
在涉猎影视剧以前,王耀庆就一直出现在话剧舞台,《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就是那时的作品。
王耀庆早已成为林奕华舞台剧的御用男主之一。
除了被林奕华赏识以外,他又被焦元溥看中,参与了《培尔·金特》的演出。王耀庆一人分饰22个角色,他成了第一个站在交响乐团前表演的演员,一种名为“交响乐剧”的新品类从此诞生。
2016年,王耀庆又获得一个新身份——制作人。他和团队制作了一档名为《职人访谈录》的节目,初衷来自王耀庆的困惑:匠人精神在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20多位受访者给了他不同的答案,当然也抛出了更多值得思考的新问题。直至今日,他还在进行着这个自费节目。
去年,王耀庆又发行了个人首张EP《安可王》,被网友评论“又油腻又可爱”后,王耀庆也自嘲MV里的自己就像“年会上非要来一首的董事长”。
撑得住表演与访谈,又能把音乐玩成段子,相比于王耀庆为什么擅长演“霸总”,我们更好奇的是,他为什么甘心演“霸总”。
以下,是王耀庆给我们的答案。
“王耀庆,你什么时候演个穷人”
我演过医生、律师、销售部的经理,但是我从来没有演过一个叫“霸总”的角色。这个是观众定的标签,不是我能左右的。
我小时候确实很想成为一个奸商,这不是为了综艺效果说的,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我父亲是商人,所以小时候也觉得自己应该赚很多钱,后来发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情,其实跟钱都没关系。
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我不去挑战其他的角色,拓宽一下自己的戏路,但现实是,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很少有人愿意花钱试错。你曾经在某一个领域做出过成绩,别人才愿意继续选择你。
所以,演员都是很被动的,他们能够接到的角色大部分是同一个类型。同时有三个角色可以挑,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哪怕这三个都是你们口中的“霸总”。
我其实也演过穷人,穷到和狗抢吃的,只是很少有观众知道,大家还是习惯叫我“霸总专业户”。对于这个称呼,我既不讨厌也不喜欢。
一开始也有解释的冲动,但后来发现大家并不给我这个机会,那不如把它拿到饭桌上自嘲。
在我看来,每一个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我倒是好奇,大家为什么不去观察里面的差别和细节,反而认为他演的都是“霸总”。
当然,这是整个时代的问题,每个人都急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所以我们会依赖标签。大家或许也不是真的关心别人的生活,只是在口嗨表达情绪而已,所以很快就会对一件事情下定论,形成某种成见。
除了工作需要 ,我基本不玩社交软件,我不光对碎片化信息不太感兴趣,也不是很在意红不红的问题,又或者说,这个东西是个人没有办法在意的。
与其担心我不能控制的部分,不如把时间跟精力都花在我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我现在几乎不太去想自己演不好怎么办,而是想怎么才能把这个角色演好。
打个比方,成为一个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专业课程训练,但我接到角色一般也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学习。
所以,我习惯做大量的采访去了解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其次就是观察,他们平常作息是什么样子?他们习惯的穿着?他们会吃什么?他们是否有特定行业偏好?你要尽可能了解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他的全部生活方式。
根据角色需要,有时候甚至要同吃同住。比如我之前演产科医生,就得一直待在医院实习,观察他们开会、执行以及做决策时的反应,模仿他们紧张和放松时候的样子。
在排练的时候,偶尔也会觉得剧本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我是那种会提出想法但不会要求修改的人。
不管是影视作品也好,舞台剧也罢,所有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如果它好,那么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好而造就的。我不觉得一个人应该去左右集体性劳动成果。
表演就是生命
我在刚入行的时候,演的角色都比较老成,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好好做小生,我说我就不是一张小生脸啊!我喜欢那种有年代感的男演员,就像阿尔·帕西诺。我当时觉得这个人太酷了,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表情就能演好一个角色,每一道皱纹背后肯定都有一个故事。
但是现在觉得,硬把自己凹在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年龄层,是一件违背自然的事情,舒服最重要。我没什么年龄焦虑,反而希望可以多经历一些负面情绪。
对于演员来说,学会收集情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舞台剧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
简单来说,影视剧和综艺都是比较商业化的,你需要带着解决方案参与,它很依靠你本身的抗压性,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算是消耗,但是舞台剧不一样。
你可以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去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同一场戏,在舞台、音响、发声方式、肢体动作其中一项有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剧场,你是可以立马得到答案的。当你带着观众一起经历主角的人生起伏,和他们在同一个空间互动,这种即时反馈很让我上瘾,也是其他形式的表演所不具备的。
对我而言,《培尔·金特》是我一直都想尝试的跨界艺术,毕竟能在交响乐里成为一名演员,这个体验极为罕见。我需要扮演22个角色,没有舞美和道具,只能用肢体语言、声音、表情、情绪等来表现不同阶级、性别、种族。
这件事倒没有难倒我,最让我不适应的其实是我必须在旋律前紧绷着,不能沉浸,因为我还有事情要做。
王耀庆:我不是一个表达欲望强的人,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但如果和陌生人的对话能引发我的反思,我也不排斥。(图/《创业时代》)
这些来自剧院的经验,都让我真正体会到,好的表演要有节奏,而节奏就是呼吸。
比如,当你生气或者紧张的时候,你的身体知道你要面对某一些紧急的状况,会给你加血氧,分泌肾上腺素。声调不自觉地提高,双肩往上耸,背会往前拱,是因为你的核心需要随时保持一个发力的状态,所以你的呼吸自然就会急促。反之,我们是可以利用呼吸去调整演戏的节奏的。
“节奏就是呼吸”,这是王淑娟老师告诉我的,她也是影响我职业生涯最大的人之一。
短短六个字,我就悟了10年。在那之后,我就经常会担心自己会不会也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审美高度,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面的那种人。所以,从2016年开始,我和团队开始自费做了《职人访谈录》。
它不光是一个节目,也是我满足好奇心的途径。我想知道,跟我不一样职业的人,会不会对于生命、工作、金钱或者时间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发现,当一个人达到了某个行业顶峰的时候,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会趋同,即一些你觉得对的事情就要一直坚持,你必须对自己负责,才有可能做到最好。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鸡汤,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也会列采访提纲,但是好像从来没有按照计划去一问一答过。因为不同人对于价值观和思想的碰撞,才是做这件事最有趣的地方。不过有一个问题是我一定会问的,那就是你的职业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会给我惊喜。
做到第12期的时候,我自己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表演就是生命。如果没有做好,就会没命。
生活嘛,经不起严肃
我蛮喜欢打游戏的,尤其在拍戏间隙,打一把可以让我暂时抽离掉角色的情绪,变得更加冷静。
有一次玩着玩着突然就觉得,所谓的“现实生活”会不会也是一场游戏,我们可能是NPC,正在被真正的玩家注视着。所以,我现在最在意的事情是“究竟还有多少可能性”。引导我们做出选择的,到底是我们的自由意志,还是更高维度的我们不能察觉的指令?
在没有找到答案之前,不如用找乐子的心态去玩人生这场游戏。生活经不起严肃,我也确实喜欢讲段子,所以有人建议我走谐星这条路,但我知道做喜剧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同样一个笑话,可能南方人会笑,北方人就不会笑;女的会笑,男的就不会笑;一些人觉得好笑,一些人会觉得被攻击,你需要找到更多的共同性才能造出一个让更多人喜欢的段子。
我不会在公众场合主动说我是一个幽默的人,但如果我的朋友不觉得我幽默的话,他可能也不会是我的朋友(笑)。
表演最好的状态,是同一个时空里出现了三个我。一个是角色本身,一个是叫做王耀庆的演员;还有一个人是正在看着我如何扮演角色的人。(图/《安可王》宣传照)
我不会拒绝让我开心的事情,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选择参加《披荆斩棘》的原因,唱跳真的可以轻易把我变快乐。
虽然我要比专业舞者花更多的时间练习跳舞,但这没关系,因为人家之前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年,我才刚起步,多花点时间不算什么。为此,我延后了很多工作计划,但是整个过程我是自我愉悦的。
今天,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旁人来告诉你:做这个对/做那个错,可为什么没有人来关心你在做这件事情时是不是开心的,因为自己喜欢真的很重要,它会让你在碰到困难时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所以,我只能去做我认为对的事情,至于这件事情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不是正确,并不是我该思考的。说句很鸡汤的话,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王耀庆在《披荆斩棘》中的表演。
我相信有 100 个人喜欢我,就一定会有 100 个人不喜欢我。没有必要把自己陷入怎么让不喜欢我的人来喜欢我这样的情绪里。
所以,喜欢,非常好。不喜欢,也非常好。这也是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
(未标注出处图片全部来自微博@王耀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