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学生在基层丨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相信人类自身的特殊性

澎湃新闻

关注

【编者按】

暑假不放假——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大、上外等6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百余名大学生分别前往上海16区融媒体中心,踊跃参与暑期“四力”实践活动。

澎湃新闻开设《大学生在基层——“四力”实践活动作品选登》专栏,从中感受大学生们深入小区听民声、奔赴远郊接地气的精神面貌。

7月6日到7日,“AI造福人类全球峰会”在日内瓦举行,这是世界首次以机器人为主角的新闻发布会,50多个机器人参与该会。在会上,机器人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对答如流,让人感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迅速,也使得一个长期被公众讨论的话题热度再升: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对此,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人工智能由人创造、被人控制,其技术虽已十分先进,但是它仍无法具备人类的所有特征,因此不会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它的运行机制和目的是模仿人类思维,所生成的内容也由开发者输入的数据决定,因此无法超出现有人类智慧所能触及的范畴,也就不能凌驾于人类的智慧之上。

其次,人工智能由算法生成,其本质是理性的,不能拥有像人类一般的感性思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在自我的发展中不断形成并变化的,个体的情感细腻且丰富,这是一开始便设定好程序的人工智能所不能相比的。李开复教授也曾说:“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艺术与娱乐中蕴含的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来源于生活际遇的感悟、对自我内心的剖白,而这显然是冰冷机械不具备的。虽然如今已经出现了能够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如会写诗的机器人,但它的运行方式是使用算法对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风格的总结与归纳,再使用自身的数据库模式创作诗歌,它缺乏了艺术最重要的内核——情感。因此,尽管在理性方面人工智能无限发展,但在诉诸感性时人类本身仍是不可取代的。

我认为人们在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时不必过度恐慌,应坚信人类本身的不可取代性。 

(原标题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