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把实现社会价值作为择业就业的优先方向

政府网站

关注

转自:来宾发布

又到一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季。数据显示,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在全球经济疲软以及国内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各类社会群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尤为关键,把实现社会价值作为择业、就业的优先方向是现实所需,也是社会所需,只有把小我融入到伟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融与共。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人社部以及地方各级部门协同发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普适性和针对性都有了较大地提升,高度注重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就业导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客观上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比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有力地支撑着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为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磨意志、长才干,方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实现社会价值,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只有了解农村,才能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说明,农村最需要人才,最需要能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特别是我国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大学生这一新生力量的添薪助力。数据显示,在全国63.7万个行政村、310多万名村干部中,仅有不足1%的人上过大学,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的文凭。笔者在农村地区调研时发现,农业科技人才、电商人才等比例严重偏低,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存在重大缺口,另一方面,“挤在”城市的大学生却没有“出口”,可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投身农业,让乡村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舞台,让农业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大事业,让“新农人”成为大学生向往的身份标签。

实现社会价值,广阔中西部地区大有可为。与东部发达地区大学生总量“相对过剩”不同的是,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名校生较少等特征。以广西为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西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学历人数10806人,大学文化程度占比为10.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47%),在各省市中处于垫底的位置。调研中,很多在中西部地区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把留在当地就业作为优先考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配套环境以及个人经济待遇、发展空间与东部发达省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要把吸引广大大学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地区、“回流”中西部地区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予以考量,将其深度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同时,中西部地区各级部门要敢于创新,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思想再解放一些,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政策再优待一些,让大学毕业生不仅能来、能干,还能长期留下来。

实现社会价值,大量公益事业大有可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需要环保、医疗卫生、教育、慈善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助力。与其他事业不同的是,公益事业注重的是为社会、为他人服务,更强调奉献精神。以教育事业为例,在调研走访中,有个现实情况很“扎心”。在西部地区某些边远山区的中学,教师群体中的非师范生比例较大,有些老师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类专业,但教授的却是语文、英语。这一无奈的现象背后凸显了一些正规的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边远山区从事教育的窘境,主要原因是职称、收入与工作付出严重不匹配。要进一步出台扶持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教育等公益事业的相关政策,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环保工作者、乡村医生的待遇,让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群体有获得感、自豪感、归属感,增强全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内生动力。

编   辑:蓝黄蓉

审   核:邓红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