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舌苔,应不应该刮?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人民政协报

很多人一早起床刷牙时,会发现自己的舌苔比平时厚一些,总觉得不干净、不卫生,喜欢用牙刷或刮舌器把舌苔刷一刷、刮一刮,从而把舌苔去掉。那么,舌苔到底应不应该刮呢?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一下舌苔是什么、舌苔薄厚及颜色的成因。

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舌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的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及唾液构成。舌苔偏厚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食欲下降,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引起丝状乳头延长所致。舌苔由白变黄,多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密切,苔色变黑可能与高热脱水、炎症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和抗生素使用有关。

舌苔不宜经常刮

在祖国医学中,望舌具有悠久的历史,望舌苔是每一名中医师的必修课。舌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所化生,有“舌为胃之镜”之说。有经验的中医师通过观察舌苔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病情,把握病邪的深浅。

舌苔白厚腻、黄厚腻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也最为大家关心,那么它们代表什么意义呢?

舌苔白厚腻,表现为舌苔颜色白,舌苔质地颗粒细腻致密,透过舌苔不能看到舌体,紧贴舌面不易脱落,就像北戴河的细沙一样平铺于舌面。过多地进食生冷油腻食物,或大量补益类食物或药品超过人体脾胃的代谢能力,或体质较差而脾胃虚弱,运化水谷功能低下,出现饮食不化、水湿痰饮阻滞体内,就会出现头重身困、乏力气短、胸闷脘痞、口淡恶心、肢体酸楚等症状,尤其是现在夏季暑伏天气表现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舌苔就会表现为白厚腻。

舌苔黄厚腻,表现为舌苔黄且质地较厚,苔质紧密、细腻而湿润。临床中,患者大量饮酒、进食过多肥甘厚腻食物,导致体内湿热蕴积或食积不化、痰湿内蕴而化热,出现头晕沉无力、肢体困倦、口腔异味(口苦口臭)、咽喉不利、小便黄赤、大便黏滞灼热等症状,舌苔表现为黄厚腻,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急性肝炎、胆囊炎、消化不良、便秘等患者。

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认为,舌苔反映了人体器官功能情况,那么当舌苔异常时,可不可以刮舌苔呢?或者刮舌苔有没有益处或危害呢?

一般认为舌苔不可以经常刮,舌头黏膜比较脆弱,经常刮舌苔会对舌头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使用质地坚硬的器具。刮舌力度过大,会导致舌头疼痛或出血。长期刮舌苔,会使舌表面的舌乳头受伤而萎缩,舌背发木;另外,还容易刮破舌表面黏膜后引起出血、感染,从而伤害或减弱舌的味觉功能,导致味觉减退。尤其是有口舌溃疡后,应避免刮舌苔,慢性长期刮舌苔,可使舌头局部组织增生、糜烂,从而诱发炎症、癌变。

另外,舌苔的形成与唾液密不可分,唾液里的唾液黏蛋白,它可以保护口腔黏膜,具有抵抗有害微生物的作用,舌苔形成与这种黏蛋白的附着密不可分。当刮舌苔的时候,不光会损伤味蕾及舌乳头,还会丢失沉积在舌面上的唾液黏蛋白等物质,失去抵抗有害微生物的屏障,有可能会导致舌苔细菌过度生长。

舌苔厚重应积极寻找真正的致病因对症治疗

那么遇到舌苔厚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才是合理的呢?现代医学认为,舌苔厚重、口腔有异味,多为口腔卫生不佳所导致的,需要做好口腔局部护理工作,定期刷牙漱口,使用漱口水抑菌;如果与慢性咽炎有关,炎症刺激导致分泌增多,应该积极治疗慢性咽炎。

中医学对舌苔的治疗较为丰富,如果舌苔为白厚腻,胃肠症状表现明显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参苓白术丸、藿香正气水、香砂平胃颗粒等药物进行改善;饮食上适当多食辛温、利湿、消滞之食物如香菜、薏米、冬瓜、山楂、生姜等,或选择薏米山药猪肚汤、砂仁陈皮瘦肉汤等药膳,外治法可以选择艾灸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舌苔表现为黄厚腻的腹泻或便秘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葛根芩连丸、枫蓼肠胃康、枳实导滞丸等进行改善,饮食上适当进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苦瓜、芹菜、马齿苋和绿豆等凉性食物,外治法可以曲池、丰隆、阴陵泉等穴位进行局部按摩。一般情况下,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舌苔厚重的情况都能很快得到缓解。

舌苔构成成分唾液,古代医家称之为“金津玉液”,由肾的唾与脾的涎组成,其实更是由五脏的五液相互共生而来的,是珍贵的津液成分,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给大家推荐一种养生方法,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当中就有一种“漱玉津”的方法,是指舌抵上颚或舌头在口腔运动时产生津液然后咽下,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舌苔,是身体功能的一种反映,可谓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当舌苔变厚了,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根本原因而进行治疗,而不是只图其表地将舌苔刮去,“治标不治本”。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