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是齐鲁“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

大众日报

关注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枣博士”“茶博士”“牛博士”……3年来,在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这三个山东省农科院创新实施“三个突破”战略的示范县(市),涌现出一批无名又出名的专家。

3年来,省农科院先后选派97个创新团队、543名科技人员到三个示范县(市)挂职服务,建设利益共同体、科创联合体、农科专家工作室等各类载体400余个,落地项目597项,新增经济效益40多亿元。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利,院地多元要素“合伙”共振,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新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使得科研人员突破了以往成果技术示范推广的单一、浅表问题。他们深深扎根一线,从传统农技推广的“我给你”转变为“我合你”,将科研“独唱”转变为政产学研金服用“大合唱”,真正把论文写在了齐鲁大地上。

“一旦在基层扎下根,就会发现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越干越有劲!我已经选择继续留在招远,当好‘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5月30日,在山东省农科院举行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再次见到了“茶博士”田丽丽。刚刚经历了春茶季的忙碌,她的面庞晒得黝黑。

作为省农科院“三个突破”首批挂职人员,田丽丽并没有想到这次挂职挂出了一份无法割舍的事业。原定一年的挂职期满,田丽丽和茶园主董桂萍都难分难舍,恰好院里提出了共建“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的合伙新模式,她们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技术变股份,专家和茶园成了真正的一家人。1年后,茶园扭亏为盈,茶叶实现了提前一个月上市,效益增加了10倍。

像田丽丽一样,许多挂职人员在挂职期满后,又通过各种形式延续了和当地的合作。目前,已建成的28个利益共同体全部实现了增收。

“牛博士”姜富贵入职不久就赶上了“三个突破”挂职,从“象牙塔”走到了生产一线。白天转牛场、下基地,晚上查文献、分析数据,他发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是肉牛产业的普遍问题和突出问题,但国内少有关注。一扫此前对科研方向的迷茫,姜富贵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现在相关成果已在郓城得到推广应用。

3月12日,在省商务厅主办的“好品山东”直播带货活动中,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龚魁杰出镜带货,推荐其挂职的公司研发生产的高端石磨全麦粉,上架仅5分钟就卖出6700多单;农机院与郓城县张武屯村张尔略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伙,引来投资,大田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效率提升30%,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1500元……

地该怎么种、货该怎么卖?在三个示范县(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渐渐意识到,省农科院这回来的专家真不一样。他们立足产业链和区域发展,设身处地思考、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问题。

以科技资源为先导,引导多种资源向乡村一线聚集,是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突出特点。挂职专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不仅为农民提供“技术套餐”,更联络、牵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服务公司、电商公司等,合力补齐产业链上的短板。

在费县,挂职人员依托科技示范园打造自循环无废生态园区,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复制到整县域,年处理各类农作物秸秆30余万吨,消纳畜禽粪污170余万吨,年产各类有机肥、生物基质10余万吨、生物质燃料50余万吨、沼气3700万立方米。不久前,费县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年里,省农科院初步探索了10种“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的单体模式,包括“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模式、“链长制”模式、科教兴村模式、“三田合一”模式等。

省农科院副院长陶吉寒表示,在巩固提升拓展好三处示范县(市)践行“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成果的基础上,将在全省再选择20个左右的示范县(市),深化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探索。同时,面向全省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招募行动,凝聚更大合力投身齐鲁乡村振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