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证区域研究】中药材专业镇专题研究:中医药传承创新载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
报告要点
全国及山西省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专业镇特征鲜明:特色产业主导性突出,市场占有率较高;民营经济是主体;专业市场与生产企业集群共升;拥有优秀产品品牌和区域集群品牌;具有开放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性;创新性。作为最早提出专业镇概念及出台政策的省份,广东省专业镇发展全国最具规模效应。发展意义: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及竞争能力;推动协同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速产业分工整合;加速产业分工整合;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区域品牌建设的有效方式;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山西省专业镇发展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产业相对集聚,涌现出定襄法兰、平遥牛肉、太谷玛钢等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产品品牌。过初步摸排,山西省各类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共有262个,总产值2083亿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特色轻工和特优农业三大领域。山西省政府第150次常务会议明确按照“传统、特色、专业、优势”要求,将杏花村汾酒、定襄法兰、太谷玛钢、万荣外加剂、怀仁陶瓷、平遥牛肉和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上党中药材、代州黄酒作为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予以培育。
全国及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情况分析
中医药重磅政策不断,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中药材作为中药行业上游,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张。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0千公顷。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截至2021年,全国167个GAP基地中,四川省的GAP基地共24个,位列全国第一。我国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逼近2000亿元大关,达1920亿元,同比增长6.59%。中药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从中药交易市场来看,主要的交易中心分布在安徽、河南、四川、江西、重庆等内陆地带。
山西现有1788种中药材,其中道地药材就高达30多种,连翘、黄苓、黄芪、柴胡、党参等年产量分别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40%、30%、25%和20%以上。作为华北道地药材产区,山西省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产量大、种类多、品质好,全省逐步形成了以潞党参、黄芩、连翘、苦参等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地黄、丹参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以及以毛建草等为主的管涔山中药材基地。
全国及山西省中药材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
磐安江南药镇:2015年6月,磐安县江南药镇作为浙江省唯一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列入省首批创建名单,并于2020年10月获得浙江省政府正式命名。发展情况: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小镇是浙江省中药材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县,也是浙江省医药健康产业的主要承载区,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在全省、全市的占比达到了9.5%和59.4%;特色产业经济表现突出;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态文旅高品质融合发展;政策红利持续加持;传承文化助力发展;配套设施高层次优化。
上党中药材(平顺)特色专业镇:位于山西省上党革命老区的平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特色农产品——上党中药材的核心产地之一。2022年9月,上党中药材(平顺县)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发展情况:产业集群优势初现,规模效应有效提高;质量优先,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合作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农、社、企”互利共赢机制;龙头企业贡献突出,小微企业发展向好;多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施“中药材+”战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山西省中药材专业镇发展建议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影响力;加强科技创新,全方位引进培养人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多方位扶持,完善配套设施;深化企业间专业分工,加强深加工产品开发;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中药材与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专业镇知名度。
风险提示:政策落实不达预期;产业发展与转型缓慢。
【全国及山西省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
专业镇概念及特征分析
专业镇概念是在1990年代末由广东经济学界为解决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问题首次提出,2000年,广东省科技厅开始专业镇认定工作,将专业镇定义为“镇(区)为基本单位,产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的镇级经济实体”,以“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和超10亿元的经济规模作为专业镇的评判标准,区域性的产业集聚成为专业镇的主要经济内涵。专业镇是以县(市、区)为基本地理单元,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经济形态,是集群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传统优势产业的主要聚集地。目前全国专业镇发展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占全国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国比较知名的专业镇有江苏昆山玉山镇,广东佛山狮山镇,江苏张家港杨舍等。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专业镇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专业镇从专业户起步,辐射形成专业村,发展成专业镇,经过多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迈向集约化、特色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轨道,其成长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农村陆续出现一批“专业户”、“专业村”;
形成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的乡镇按专业化、区域化、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半期,专业镇的产业与产品结构突破“农业”概念的局限,向工业性、商贸性、旅游性等方向快速发展;高科技阶段:
品牌战略阶段。21世纪以来,不少专业镇借助信息技术网络,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向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层次迈进。
图1:我国专业镇发展历程
多因素在专业镇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自然资源、传统优势或特色产业。基于优势或特色产业形成的专业镇在目前中国的专业镇总量中占较大比重。譬如珠江三角洲顺德家具专业镇、中山古镇灯饰专业镇、南海的纺织专业镇、陶瓷专业镇、荔枝专业镇等,均是建立在传统特色产业或农产品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政府正向引导作用。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便开始整合资源,有意识地引导产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譬如珠三角地区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专业镇的形成营造了健康宽松的环境,为加快推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广东省陆续发布一系列支持和指导专业镇发展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主要有《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决定》(粤发〔2012〕11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粤科产学研字〔2016〕54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推进协同创新加快专业镇发展的实施意见》(粤科产学研字〔2016〕138号),均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开放的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及外部资金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土壤以及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农村乡镇优势产业发展及产业化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科技创新、人才、交通等也在专业镇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2:专业镇形成因素
我国专业镇特征鲜明。我国专业镇基本特征包括:
1、特色产业主导性突出,市场占有率较高。如1997年浙江省“块状经济”特别发达的78个专业乡镇其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平均占总销售收入的5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镇甚至达80%以上;
2、民营经济是主体。大多数产权关系清晰,是典型的创业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激励机制;
3、专业市场与生产企业集群共升。专业市场与专业镇联动发展是专业镇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
4、拥有优秀产品品牌和区域集群品牌。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产品品牌的竞争,与单个的厂商及其产品品牌比较,集群品牌具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产业特性,一个是区域特性;
5、具有开放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专业镇的企业在专业生产的基础上,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6、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性。无论是生产加工型专业镇,还是商贸流通型专业镇,无不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手工业的历史发展,为专业镇的形成提供了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本积累,并培育出一支庞大的企业家和劳工队伍;
7、创新性。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组成的创新链是专业镇发展的持续动力。
图3:我国专业镇特征
专业镇形成因素的多元化导致其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各个专业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生型专业镇与嵌入型专业镇。内生型专业镇主要是以本地市场和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企业区。内生型专业镇是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而建立的,它是中国专业镇的主要形式。它一般都是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某一个具体行业为对象,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运用简单和适用的技术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内生型专业镇可以细分为城市工业配套型专业镇、区域特色专业镇和农产品加工型专业镇。目前,我国专业镇的主要类型就是内生型专业镇。嵌入型专业镇主要是由大型跨国公司等非本地资源进入,从而形成的企业专业区。嵌入型专业镇是通过外在力量而形成的专业镇。它一般具有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生活环境、投资环境等优势,以此来吸引外资,从而形成专业镇。嵌入型专业镇还可以细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专业镇、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专业镇和技术密集型专业镇。
表1:专业镇分类
作为最早提出专业镇概念及出台政策的省份,广东省专业镇发展全国最具规模效应。在自上而下的分权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农村工业化背景下,广东乡镇企业发展逐渐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成长,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镇发展格局。2000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过近20年的努力,专业镇经济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是广东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和主力军,成为广东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2019-2021三年内,广东省共认定227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级专业村、300个省级专业镇。截至2022年,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达2807个,其中专业村2455个、专业镇352个。
表2:广东千亿级专业镇名录(2018)
专业镇发展意义分析
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专业镇对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专业镇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福建等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8年,广东省除深圳外的20个地级以上市,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8万亿元,较2011年增加1.74万亿元,年均增速达8.3%。专业镇特色产业总产值3.03万亿元,特色经济企业16.76万家。专业镇镇均GDP达77.3亿元。专业镇经济总量已连续9年占全省经济比重超过30%。
图4:2011-2018年广东省专业镇实现GDP及占全省GDP比重(单位:亿元)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及竞争能力。专业镇通过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形成了以某一具有竞争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区,使相同或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空间内,具有“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特征,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长点。此外,专业镇的体制优势和整体协调优势促使县域竞争力获得成倍增长,还可以借助产业一体化优势获取一系列如生产、信息搜索、市场营销、辅助性服务等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县域内企业竞争能力,得到范围经济优势和特色创新优势的进一步强化。
推动协同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专业镇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鼓励各地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咨询平台等创新服务机构,使得专业镇形式多样、层级多元的科技创新载体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省、市、县、镇多级创新发展平台体系,推动地区科研综合能力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广东省为例,2018年全省专业镇的科技投入达492.5亿元,比2011年增加343.9亿元,七年间年均增速达18.7%;拥有创新服务机构3334个,实现总收入35.8亿元,其中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超过亿元的有6家,年培训人员24.2万人次,主持和参与项目研究842个;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企业达8585家;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科研机构759个;拥有科技人员108万,占专业镇各类产业职工总数的6.4%;研究与开发(R&D)人员34万多,每万人口中的R&D人员数达75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75265件和172327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分别是34.7%和37.1%;创新服务平台完成和参与的成果转化项目684项,成果转化项目产值达42.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度增加4761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859.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7%。
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专业镇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2018年,全省148个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总产值达572.8亿元,同比增长14.2%;共完成科技投入15.1 亿元,相较上一年度增加2.0亿元,韶关、湛江、茂名、梅州、河源、潮州等6个市农业专业镇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均占专业镇全镇财政支出的3.0%以上;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4753件和2772件;名牌产品118个,著名驰名商标数109个;公共创新平台完成研发项目121个,支出研发经费3475 万元,实现转化项目55个,实现产值2.63亿元,对外服务专业镇企业1388个。
加速产业分工整合。大多数专业镇在培育支柱产业的同时,通过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形成融产供销于一体、支柱产业与配套产业紧密联系的产业网络和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的企业网络。如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拥有全球最完整的袜业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袜子产量约占全球的35%、全国的70%,镇内袜子生产过程被分成十道工序,包括原料生产和供给、织袜、缝头、印染、定型、包装、批发营销、运输、技术研究和开发等工序分别由不同企业完成,形成了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分工协作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专业镇比较充分的专业化分工使中小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同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以技术创新、商贸会展、检验检测、企业孵化、信息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譬如,为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2012年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到2016年,广东已有超过97%的专业镇建立了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成为提升专业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
区域品牌建设的有效方式。专业镇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品牌的战略意义上。乡镇大量中小型企业的产生、成长、集聚、竞争和合作逐步变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镇经济与区域影响力,进而促进了区域品牌的产生。区域品牌的建设是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体现的是集群地区企业与产品的整体形象,每个区域品牌都有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作为支撑。产业集群、专业镇经济都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区域品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品牌唯有依靠产业集群专业镇才会产生价值。
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专业镇是上联城市、下接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譬如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曾因乡村振兴而“出圈”。道滘镇因地、因产业制宜,加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将产业园建设与休闲观光、水乡风情有机结合,积极创建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带动了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功能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专业镇所带来的产业化衍生效应为本镇劳动力新增了就业岗位,也为大量外来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一些专业镇中外来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本镇常住人口数量。
我国专业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多种多样问题,常见产业布局不优,结构失衡,中小企业分散,产业聚集效应不够突出;缺乏和谐机制,造成恶性竞争;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技术层次偏低;中小企业布融资困难,市场竞争力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限制企业发展;粗放式发展比较严重,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政策指导意义较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均制约部分专业镇的进一步发展。
山西省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
山西省专业镇发展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产业相对集聚,涌现出定襄法兰、平遥牛肉、太谷玛钢等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产品品牌。经过初步摸排,山西省各类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共有262个,总产值2083亿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特色轻工和特优农业三大领域。
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专业镇,对于加快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西省锚定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优势产业中寻找转型突破口,在县域打造专业镇经济,进而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探索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有效路径。2022年,山西省按制造业、特色轻工、特优农业等三大类,对专业镇实行分类管理,遴选出首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116个专业镇进行差异化考核和产业扶持,在省市两级“一镇一策”进行培育,形成梯次培育、滚动推进、优胜劣汰的专业镇建设格局。
培育特色专业镇作为山西省促进市场主体集聚发展十大平台之一,旨在充分挖掘全省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传统优势,对于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带动就业富民、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意义重大,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做大做强特色专业镇作出部署。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业镇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支持保障,组织召开了全省特色专业镇发展工作会,并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山西省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山西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表3:山西省专业镇相关政策
山西省政府第150次常务会议明确按照“传统、特色、专业、优势”要求,将杏花村汾酒、定襄法兰、太谷玛钢、万荣外加剂、怀仁陶瓷、平遥牛肉和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上党中药材、代州黄酒作为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予以培育,以上认定的10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镇去年产值突破557亿元,同比增速超过8.8%。为促进专业镇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成长,2022年以来,山西省级财政每年从技改资金中拿出5亿元,作为专业镇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用品牌宣传等方面,2023年,预算安排的5亿元省级培育特色专业镇发展资金,按5000万元/个标准拨付首批10个特色专业镇,重点用于支持保障首批特色专业镇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尽快取得突破、见到实效。目前,朔州怀仁的日用陶瓷制品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到文化创意全链条生产;忻州定襄的43家法兰生产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加工精度提高一倍;晋中祁县的玻璃器皿制造用上了“5G+工业互联网”,生产数据实现实时可见、智能分析。
图5: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
【全国及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情况分析】
全国中药材发展情况分析
中医药重磅政策不断,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磅政策不断出台。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0月,中医药政策的顶层设计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为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发展战略高度。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获得前所未有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展现出新气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表4:近年来中医药重磅政策
中药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构成较为清晰。上游包括主要为中药材的提供,包括前期的矿物采集、动物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中游包括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的加工;下游广泛应用于医院、药店、超市、电商等。中药材指符合药品标准,一般指中药材原植、动、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作为中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
图6:中药产业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行业发展,持续推进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从种植来看,国家于2002年开始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生产企业组织建立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因较好的经济效益、惠农政策和产业带动作用,受国家产业扶贫工作的大力推广,全面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企业或合作社通过对药材进行干燥、分等和分销等卖给具备经营资质的中药材经销商(经营企业),再转到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往中药企业主要通过到药材市场采购获得工业原料,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下,通过订单生产实现原料药的精准生产对接,压缩了传统药材市场交易份额,同时也降低采购成本。这是当前中药材种植最为普及的产业组织模式。
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张。我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各地政府陆续推动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和《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张。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0千公顷,其中多个省份种植面积均已超过100千公顷。
图7:2013-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及增速(单位:千公顷,%)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云南的中药材资源种类占全国总数的51.4%,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747万亩,增长到2021年的901.6万亩,种植面积、产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图8:2021年部分省份中药材种植面积(单位:万亩)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基地是国家GAP管理部门认可的规模化、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或是加盟于同类相关中药材专营企业的基地,是整个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的源头。截至2021年,全国167个GAP基地中,四川省的GAP基地共24个,位列全国第一,云南省、吉林省分别有16个和13个基地,河南省、山东省GAP基地数量均为11个,并列第四。
图9:2021年部分省份GAP基地数量(单位:个)
我国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提高等诸多因素的驱动下,我国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逼近2000亿元大关,达1920亿元,同比增长6.59%。根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目标,到2030年我国中药工业市场规模有望提升至1.4万亿,较2021年有1.1倍增长。
图10:2016-2021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及增速(单位:亿元,%)
中药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近两年,中药材通胀行情,自然灾害以及疫情导致的突发需求拉动,带动了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
图11:中药材综合200指数走势
从中药交易市场来看,主要的交易中心分布在安徽、河南、四川、江西、重庆等内陆地带,且交易种类较多的地区为河北、江西、重庆等。
表5:全国重点中药材交易市场及经营药材种类
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情况分析
山西省地形复杂,丘陵与山区占总面积2/3以上,境内最高海拔3058m,最低海拔180m,独特的生态环境孕有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山西所产中药材素有“北药”之称。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药材基地和产出大省,依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初步统计,山西现有1788种中药材,其中道地药材就高达30多种,连翘、黄苓、黄芪、柴胡、党参等年产量分别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40%、30%、25%和20%以上。
图12:山西省主要药材年产量全国占比
道地药材是是传统医药界公认的、在特定生存环境下所产生的疗效好、质量优的一类中药材。产地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外在因素,直接影响到道地药材的生长发育及其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如山西省恒山黄芪甲苷含量0.38%,是药典标准的4.75倍;潞党参浸出物70.2%,远高药典标准,价格远高市场同类产品。作为华北道地药材产区,山西省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产量大、种类多、品质好,“平顺潞党参”“恒山黄芪”“安泽连翘”等10余个中药材已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是闻名全国的晋产道地药材。山西省万荣县西村乡被称为“华夏柴胡第一乡”。安泽县被称为全国连翘第一县,浑源县以其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然生长的黄芪而闻名,称为“中国黄芪之乡”,晋城特产山楂“泽州红”,为我国山楂五大产区之一,绛县素有“中国山楂第一县”的美誉。
山西省始终把加快中医药发展摆在重要位置。2019年启动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2020年3月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建设中医药强省领导小组,卫健、发改、财政、科技、工信、农业等20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实施建设中医药强省七大工程。2020年11月,经县、市逐级申报,专家评审和会议研究审定等程序,山西省认定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2022年2月,山西省政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山西中医药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2022年5月,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山西省中医药条例》,8月1日正式实施,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开启了山西省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新征程。2022年7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涉及提升育繁推一体化水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10个方面,旨在进一步打造中药材特优产业,推进山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表6:山西省中医药政策
山西省重视对(GAP)种植基地的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原则,全省逐步形成了以潞党参、黄芩、连翘、苦参等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地黄、丹参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以及以毛建草等为主的管涔山中药材基地。目前全省建成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万亩,带动野生抚育和大田种植350万亩、产量50.5万吨、产值82.8亿元,从事中药材初加工的企业、合作社1000多家,涌现了数百个药材专业村和陵川、平顺、安泽3个“一县一业”基地县以及30余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打造出安泽连翘、恒山黄芪、平顺潞党参等一批品牌价值10亿元以上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
【全国及山西省中药材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
全国中药材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以磐安江南药镇为例
浙江磐安是有千年种植历史的中药材大县,盛产以“白术、元胡、玄参、白芍、玉竹”为代表的磐五味,是国内知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996年3月,磐安县被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授予“中国药材之乡”的称号。中药材产业是磐安最具基础、最具潜力、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的重大决策,2015年6月,磐安县江南药镇作为浙江省唯一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列入省首批创建名单,按照“一心两带多点”的规划思路,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市场商贸流通、旅游保健、商贸服务、休闲养生及配套基础设施等7大类项目,把江南药镇打造成“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和旅游胜地。”经过多年发展,江南药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特,从特到精,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并于2020年10月获得浙江省政府正式命名。江南药镇(磐安新城区)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规划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11.06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江南药镇建设用地面积达1.87平方千米,其中已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达1.5平方千米,已建成使用面积1.24平方千米。
改革开放的春风极大地推动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四件大事标志着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兴起。1982年,磐安药农自发在新渥村老街创办露天市场,形成了磐安第一代药材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1984年4月19日,第二代新渥中药材专业市场在新渥大会堂开业,从此结束了马路市场经营模式;1987年,县工商部门筹资76万元,与新渥、宅口两村合资兴建第三代中药材市场;2003年,县委、县政府对中药材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并于2007年成功引进上海檀溪集团,投资7.5亿元,打造浙八味特产市场,第四代市场于2009年11月18日开业。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磐安中药材的知名度。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磐安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大盘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填补了金华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磐安中药材的知名度。2002年开始,磐安以“高举弘扬中医药文化大旗,扛起振兴中药材产业大任”为目标举办药博会,努力将磐安打造成“全国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策源地”“国家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样板地”“全国精品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地”“浙产优质药材集散地”“全国中药产业技术研发新高地”“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康养目的地”。江南药镇的创建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磐安中药材的品位。2015年6月,磐安县成功创建江南药镇,成为浙江省以中药材经典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按照“一心两带多点”的规划思路,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市场商贸流通、旅游保健、商贸服务、休闲养生及配套基础设施等7大类项目,把江南药镇打造成“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和旅游胜地。”
图13:磐安江南药镇发展历程
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小镇是浙江省中药材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县,也是浙江省医药健康产业的主要承载区,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在全省、全市的占比达到了9.5%和59.4%。磐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47万亩,占全省的11%;“浙八味”中“磐五味”占了五席,白术(占比75%)、元胡(占比20%)、芍药(占比25%)、贝母(占比80%)、玄参(占比35%)等“老磐五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80%,灵芝、铁皮石斛、三叶青、天麻、玉竹“新磐五味”规模稳步扩大;全镇建设有全省最大的无公害白术、元胡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玄参、浙贝母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GAP基地。2020年,药镇内中药材种植户8032户、从业人员11400人、药农年均收入6.4万元,比创建前分别增加3406户、4715人、2.4万元。2023年,浙江省公布首批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其中13个道地产区在磐安。小镇已形成了集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康养产品等为一体的中药制造体系,具备打造百亿产业的良好基础,截止2020年,小镇已引进以康恩贝等为龙头的中药制药、配方颗粒、饮片加工企业129家,其中GMP认证企业6家,为全省最多。中药流通集散能力全省最强。培育了悦达冷链、天地网、九州通等大型互联网企业7家,打造了华东地区“线上线下”最大的浙八味药材城、浙产道地药材集散与交易中心。“浙八味”市场是长三角地区设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入驻中药经营户775家,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从这里走向全国和世界,年交易额达到41亿元以上;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代仓储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浙产药材集散与交易中心已初步形成。
图14:“老磐五味”年产量全国占比
图15:浙八味药材城
特色产业经济表现突出。截至2021年6月,小镇完成总投资38.47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71.59%,民间投资占89.13%,建成“千亩百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浙产药材综合流通中心、俞同春、济百川等65个特色产业项目相继投产达效,围绕以中药为核心的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国药文化城、浙中影创城等10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入驻企业共39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总部企业11家、世界500强企业家、上市公司5家、特色产业企业数129家;入驻个体户1148户;创业团队9个;旅游经营单位129家;镇区从业人员达到6977人。2020年,小镇工业总产出18.89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达11.70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达7.96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达7.1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出0.65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0.45亿元;服务业总产出1.84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1.37亿元;税收收入1.05亿元。
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截至2021年6月,小镇已全面建成省级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创建全省数字化试点园区;先后成立国千专家大健康研究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磐安分院、省中药材研究所磐安分所等科研院所,引进技术合作的高校、院所20个;建成全国首个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中药研发平台10个,科普科研基地6个,产业发展平台2个,拥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7个;拥有各类专利210件,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3项,是全省承担中药科研专项最多的县市;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23项,发布实施中药材团体标准14道;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筑面积达15630平方米;加强与国家领军人才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以上高端人才45人,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0人;建立中药产业创新服务专家库,首期入库成员71;建成大师工作室20个;与5个省级及以上文化艺术团体开展合作,着力弘扬中药文化。2022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2022年数字化改革“最系列”成果评选的通知》,认定了江南药镇的“中药产业大脑”应用入选2022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系列”成果之一。
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药产业价值效应明显提高,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2016年12月,“磐五味”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17年6月,“磐五味”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品牌价值达到了12亿元;小镇中药材产业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生态文旅高品质融合发展。以中药文化为魂,深挖中医养生文化内涵,美化药镇全域环境,建立了含中药材文化展示馆、党群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小镇客厅和药镇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参茸保健品一条街、药膳一条街、悬壶济世广场、中药文化风情街、智慧小镇、樱花主题公园、中药养生大道等17个主题旅游景点和软硬件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串点连线、连线成片”“药在景中、景在镇中”的整体效应。2018年12月,江南药镇被成功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磐安购”的最大基地,2020年游客人数突破97万人次以上。
政策红利持续加持。江南药镇创建起,磐安县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磐安县中药产业振兴发展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磐安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规划》、《磐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意见》、《磐安县中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8-2025)、《关于加快扶持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意见》、《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
表7:磐安县中医药政策
传承文化助力发展。截止2020年,小镇成立名中医文化馆,收集各类民间中医偏方300余个;权威发布浙江省首个16道地药膳制作标准,建成4家江南药镇药膳定制中心,引进药膳制作大师8名,成功荣获“浙江省药膳之乡”称号;建成江南药镇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中医药教学研讨中心,促进中医药文化传帮带,推动中医药产业长足发展。
配套设施高层次优化。小镇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在产城融合上做足了文章。截止2020年,以诸永高速磐安出口为中心,以杭温高铁、金台铁路为两翼,全面打通江南药镇核心区交通道路,基本形成“三横两纵”的路网框架,成功打造药镇核心区“十分钟”交通圈、1平方公里“千亩百亿”产业圈、3.9平方公里蓝绿交织生态圈;提升改造总占地面积约315亩、建筑面积约28.8万平方米的浙八味药材城,建成了可容纳万人居住的高端住宅小区、中高级商务配套酒店、、大型中级以上学校、幼儿园、小学、县级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3级乙等以上中医院、中型职业技术高等学校,形成了集“教育、卫生、医疗”各方资源统筹配套和“餐饮、住宿、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新型特色药镇;开展智慧化改革行动,通过大数据平台,创新实行小镇智能门禁、停车、智慧安防等智能化管理方式,实现小镇范围内WIFI全覆盖;完成基础设施投入约4.8亿元。江南药镇所在区域街道2020年常住人口达3.14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17.7%。
江南药镇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譬如特色产业的规模企业明显不足,截止2020年,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只有2家是中医药产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和产值都实现了倍数增长,但总量偏小;“高精尖”人才依然很少,省千人才依然是空白;专利量增长趋缓等。
山西省中药材专业镇发展情况分析-以上党中药材(平顺)特色专业镇为例
上党区(长治)是神农故里、道地药材之乡,地处山西东南部,太行、太岳两大山脉独有的地貌气候孕育了党参、连翘等600多种野生中药材。位于山西省上党革命老区的平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特色农产品——上党中药材的核心产地之一。平顺县有动植物类中药材300多种,大宗中药材67种,有潞党参、连翘、柴胡、黄芩、欧李、山桃等道地中药材10多种,全省十大晋药都有分布,中药材面积占到全省的八分之一,是“潞党参正宗原产地”,拥有“平顺潞党参”和“平顺连翘”两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平顺潞党参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平顺连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图16:平顺潞党参
2022年9月,上党中药材(平顺县)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平顺上党中药材专业镇正全面积极推动中药材从种苗抚育到技术输出、从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从设备生产到物流配送、从文化旅游到科创研发,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工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格局,聚焦全价值,整合全要素,打造全产业链,着力打造百亿级中药材产业,在太行山上唱响“北药”区域公共品牌。
产业集群优势初现,规模效应有效提高。中药材产业作为天然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已成为平顺县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2020年-2022年,平顺中药材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3亿元、3.6亿元、5.0亿元,年均增长96.1%,目前,平顺“上党中药材”规模显现,中药材种植67万亩,产量10257吨,产值8.01亿元。平顺连翘市场供应量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43%;潞党参口服液全国独有,品牌价值14亿元。截至2022年底,专业镇涉及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和中医药制造的市场主体176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41户、合作社70户、个体经营65户,仅2022年一年办理税务登记的就有78户,占到总户数的52.7%。从产业结构看,2022年,二产中中药材户数较2020年增长55.2%。
图17:2020-2022年平顺中药材产业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质量优先,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近年来,平顺县探索粮药间作、退耕还林、野生抚育等规模化种植模式,建成多品种试验、仿野生、绿色防控示范、产村融合发展等10个潞党参基地;为保护道地资源,建设全国唯一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制定潞党参仿野生种植技术标准,编制《潞党参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山西中医药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特聘山西医科大学教授担任产业首席顾问,与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院研究所制定党参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山西标准;建设覆盖育苗、移栽、除草、采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8个环节的数字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图18:淙上村万亩潞党参产业示范基地
合作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农、社、企”互利共赢机制。近年来,平顺县运用“可追溯产业链+仓储加工一体+农企利益联结+企业兜底保障”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形成了种植模式和经营合作模式,提升了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2022年,平顺中药材种植农户达3.5万,年均增收4300元;综合采用企业自建、财政奖补、联合建设等方式,加快补齐仓储保鲜冷链短板,初步构建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恒温库、成品库8万平方米,建设仓储冷链库1.7万立方米,仓储能力实现2.6万吨,冷链仓储物流能力达到3.4万吨。此外,以主产区集中仓储为主、销区中转仓储为辅,相互结合配套的现代仓储体系全面实现;“互联网+物流配送”的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初具雏形,建成“1部+10站+50个联系点”的县乡村三级中药材电商购销网络,形成“线上线下”“内引外联”的中药材产品营销体系,2021年中药材线上单品交易额达580万元。
龙头企业贡献突出,小微企业发展向好。专业镇已引进振东、正来等制药龙头企业,实现龙头带动下的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孵化出加工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174家,共开发出了潞党参口服液、复方灵芝健脑胶囊等初深加工产品5类26种。此外,2021年全县中药材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3.5亿元,较上年增长294.2%,高于全省中医药产业增幅。
多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整体发展。近年来,平顺县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实施方案》《平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编制了《平顺县道地中药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平顺县道地中药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顺县已落成1500平方米集观摩展示、参与体验、产业发展、科普研学多功能为一体的上党中药材专业镇创业孵化中心;新建5个专家博士工作站,再到“新农人”计划培育出10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土专家,构建起三级人才保障体系;投资550万元,建立起功能涵盖智能育苗、实验炼苗的潞党参工厂化育苗基地,有力提升全县潞党参现代化育苗和供苗能力;与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共建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上党中药材产业学院。
实施“中药材+”战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公布,平顺县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15个创建单位之一。近年来,平顺实施“中药材+”战略,推进中药材与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振东芦芽特色康养小镇、龙镇潞党参特色文化小镇、平顺药茶文化体验园,打造旅游专业村30个。2021年平顺县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75亿元。
虽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上党中药材专业镇仍存在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中下游聚集效应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强,研发投入较少,配套体系尚未形成,招商能力较弱等问题和不足。平顺中药材以种植、初加工、销售为主,在二产三产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领域不足,医药研发服务、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等中药材延伸性产品开发仍存在空白,产品结构单一,单纯的原材料“出口”对于县域经济的带富带强能力有限;作为潞党参、连翘等大宗中药材的主产区,平顺乃至长治没有与之地位匹配的中药材市场交易平台和现代化的仓储物流网络。
【山西省中药材专业镇发展建议】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影响力。逐步培育一批区域品牌,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政策环境,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品牌的定位,加强对区域品牌的管理,在质量管理和标准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积极推动区域品牌的推广和营销工作,如举办各类中医药健康论坛等;强化企业品牌意识,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从市场定位和企业品牌定位入手,实现差别化竞争;积极吸引全国或省级中华中医药老字号加盟等,带动区域或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
加强科技创新,全方位引进培养人才。建立产业集群研发体系,开发科企对接平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科技创新方面,加强企业与全国或省内学校、科研机构等战略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搭建特色研学基地、技术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全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产品差异化发展;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建立健全研发投入机制;引进一些有创新能力、有创新经验的企业,深化原有产业链。人才方面,制定培养或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落实创业场地补贴、贷款贴息、房票补助、引才奖励等奖励措施;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国内外的高校、科研单位等对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进行定期培训,充分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带动牵引作用,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上门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发挥支撑引领效能,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推进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进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建立融资业务管理、融资产品、融资需求、融资企业、融资机构、通知公告、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新金融服务中心或平台,简化企业融资程序,提高企业融资的效率;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引导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以控股、参股、相互持股、PPP等方式合作。
政府多方位扶持,完善配套设施。发挥政府的宏观支撑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合理调整政策重心,制定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建立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根据市场的变化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方式给予企业大力支持;给予资金扶持,加快产业龙头项目、配套项目的建设,加快龙头企业培育与引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研究,完善小镇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功能配套,为创业创新人才营造一个绿色、环保、便捷、舒适的创业创新环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设施,促进专业镇与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交通网络覆盖。
深化企业间专业分工,加强深加工产品开发。整合资源,建立产业链较长的产业集群,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推进中小企业参与种植、生产、运输、技术研究和开发、营销等不同工序,形成了种植、生产、研发、销售等分工协作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鼓励中医药企业积极开展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饮料、食品添加等深加工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提高信息化水平。规范中药材流通秩序,打造“北药”全国交易中心,构建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持续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配送”线上经营模式,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将传统企业的生产、物流、销售等主要活动与互联网创新思维结合,加强企业与市场间的信息流通,提高企业乃至专业镇整体竞争力;推动企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及数字化转型发展。
推动中药材与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专业镇知名度。不断探索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拓展产业新业态、新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引进专业团队公司化运作,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与药膳养生相结合的独特康体养生度假基地;休闲、养生、采购、娱乐、餐饮等功能板块上做足药文化文章,在旅游观光景点内加入文化元素、故事、文化脉络等,提升旅游中休闲、娱乐、住宿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承载中药文化游览、康体养生游览内容,打造一系列节庆、赛事活动等,增强中药材专业镇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风险提示:政策落实不达预期,产业发展与转型缓慢。
研报分析师:刘建宏
执业登记编码:S0760518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