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撒下的“颗粒种子”已长成“产业大树”

媒体滚动

关注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所长余艾冰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 本报记者 张宣 程晓琳

“近十年来,我与江苏的交集越来越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所长余艾冰教授谈起与江苏的渊源,感触良多。自2014年担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副校长兼苏州校区校长以来,他走过江苏多个城市,触摸到江苏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脉搏,亲眼见证了江苏相关产业成长的足迹。

“颗粒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始终坚守颗粒科学的余艾冰解释,70%左右的工业成品和中间产品都是以颗粒形态存在的,颗粒材料是除水之外,人类处理研究最多的材料类型。余艾冰告诉记者,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和东南大学已经携手共建了5个研究中心,大多数与颗粒科学有关。他进一步举例,能源与环境、先进材料与制备、先进计算等相关研究与颗粒科学密切相关,智慧城市、生命科学与之也有一定联系。

近年来,颗粒科学的“种子”在江苏生根发芽、不断长大,产业化的“枝丫”也在各方协同的“春风”里四处舒展生长。余艾冰认为,江苏拥有非常广阔的颗粒科学应用场景,例如化工、冶金、矿物加工等行业,以及食品加工、能源环境、材料和医药等领域,都是颗粒科学大展身手的舞台。他介绍,目前已有两所位于江苏的新型产学研研发机构开出颗粒科学“春之花”,一个是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流程工业智能化研究院,另外一个是苏州与江苏产研院合建的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经过几年努力,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已经进行了高炉炼铁、选煤工艺流程、医药干粉吸入技术、薄膜精细喷涂设备等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加入“催化剂”。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典型科学成果,开发了许多流程工业应用软件,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让相关研究机构在江苏乃至全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在工业上解决更多问题。”余艾冰谈起未来,踌躇满怀,“结合‘双碳’目标,继续推进颗粒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也要在高端人才培养上下力气。”

作为江苏发展大会的常客,对此次会议,余艾冰仍有着较强的“新鲜感”。他说,非常高兴看到会议再次重启,也期待通过会议推动江苏未来产学研合作更上一层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