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白鹿原》出版三十周年,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再解读”

西部网

关注

转自:西安晚报

白鹿原上的樱桃快熟了,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之久,如他所言:“文学依然神圣”。今年,恰逢“陕军东征”三十年,此时纪念陈忠实、研讨《白鹿原》有着特别的意义。22日上午,“文学陕军和《白鹿原》出版三十周年研讨会”在西安工业大学举行。

活动中,白烨、阎安、李国平、李星、段建军、杨乐生、杨琳、吴克敬、韩鲁华、冯希哲、马玉琛、邰科祥、陈诚等与会学者聚焦“文学陕军”的精神资源、《白鹿原》出版三十周年的“再解读”以及陈忠实文艺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等三大议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特地从北京赶来,他深情缅怀陈忠实,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经验的梳理指出中国的文学高地在陕西,最好的长篇小说在陕西。他认为,对《白鹿原》等陕西长篇小说在民族化道路上作出显著贡献,对这些小说再解读和再阐释是当代学者和评论界的重要使命。

省作协副主席阎安说:“始发于1993年的陕军东征现象,以陈忠实为突出代表的陕西作家,以沉稳的气势和力作形成新时期关于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全国性亮相和讨论,确立了陕西文学在全国各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30年过去了,新时代提出了新的文学命题,今天我们共同探讨陕西文学传统的基因建设,陕西文学精神的生生不息,探讨原创文学的前路和远方依然有意义。”

著名评论家李星忆及多年老友依然泪眼婆娑,他从陈忠实和《白鹿原》的轶事趣闻谈起,表示自己见证了《白鹿原》创作、出版、轰动的全过程。他认为《白鹿原》对中国文化基本结构的建构贡献很大。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乐生的观点非常新锐,他认为陈忠实勇于坦陈中国文化的本真之处,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艺术和艺术家最缺乏的品格。

著名作家马玉琛从普通读者和创作者的角度看待陈忠实,认为陈忠实实现了从在场写作到离场写作的转向,找到了真正的“文化之眼”,呈现了乡人文化及其冲突。 记者 张静

编辑:胡一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