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江苏,强到离谱!

鸣金网

关注

作者:今纶,本文获授权转载

江苏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市都跻身中国城市GDP100强,所有地级市GDP都突破4000亿元省份。

江苏人门清,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效益,是hold不住的。

所以江苏的每一个举措都有明确的目标,不断在加筑自己的护城河。

打开2022年的江苏“成绩单”看看,江苏所有的地级市都跻身中国城市GDP100强,所有地级市GDP都突破4000亿元这也是全国唯一,而且其城市100强的数量也是全国各省市第一。

江苏发生了什么?未来还会发生什么?

走进江苏的历史隧道,探寻江苏的商业力量、制度构建和人文精神,我们就知道,这一切绝非偶尔,而是必然。

01

尊重民营企业家是一种基因

先来看看江苏天然的地理优势:

江苏在中国的东部,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唯一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皆备的省份。

再来看看其相邻的省份:北面是山东,西面是河南和安徽,大部分是和安徽接壤,再往南是浙江,然后就是上海。

江苏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省份,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50米以下,除了西南小部分丘陵之外,平原面积约占全省87%,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平原和水域面积的占比均居全国各省首位,总体地貌呈现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具有“江河湖海汇聚”的典型平原水乡特色。

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和地貌,其实决定了江苏不可能“穷”,为什么?

因为四通八达,物流顺畅,再加上海洋文明、海上贸易一起来,江苏简直就是站在风口上的省份,事实上,近几百年就是如此。

仅就这一点来说,广东和江苏是截然不同的,广东有些地方其实和湖南的山区没有太大区别,其山区之大,大到你怀疑人生。

以珠三角辐射力之强,想要带动粤东西北一起跑,还是很费劲的,因为交通成本、区位、资源、人才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江苏的均衡发展与地理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先天优势看看她的邻居:山东是经济大省,上海自不待言,安徽的文教之风一直昌盛,现在还有合肥崛起的大势,河南会稍微弱一点,但关联不是太紧密。

有了地理优势,商业力量的大爆发是迟早的事情。

大运河的开通以及人口大量南迁之后,扬州、苏州、淮安等地作为重要转运口岸开始兴起,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早在这个阶段,江苏所在的区域就比较富裕了。

扬州曾是东南第一都会,更是财赋、漕运、盐铁转运中心。江苏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自古便有“太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江苏人啥也不缺,不用拼命,不用四处奔波,更不用唱“爱拼才会赢”,把生意做好,把粮食种好就够了。

在清朝的历史上,两江总督是一个很重要且很显赫的位置,因为真的是有钱又有权,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左宗棠、张之洞等名臣都坐过这个位置。

苏商崛起于明朝晚期,而且近代苏商普遍崇尚发展实业,不玩虚的,比如张謇和荣氏兄弟就是其中的翘楚。

我们稍微列举一下:

张謇是主张实业救国的状元、南通的大实业家;

荣德生、荣宗敬兄弟是“面粉大王”“纺织大王”,奠定无锡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和“小上海”工商业的地位;

范旭东等人在南京共同创建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碱厂,首开我国化学工业先河,南京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并影响至今的化工基地;

盛宣怀则是常州的旷世官商,他是近代苏商官商气脉的杰出代表,晚清官商第一人,最早提出“官督商办”思想,他直接倡导、促成中国最早跨行业、跨地区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成立。

苏商的崛起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江苏人努力经营的结果。

因为大家有钱了,所以在实际上也形成了一股正向的商业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很多时候在对冲天灾人祸以及一些巨大变化带来的冲击波。

1905年苏州商务总会成立,面对清末民初苏州及其周边地区频发的灾荒, 苏商总会给予了各种社会救济。

1906年之后,粮食短缺和米价的急剧上涨,苏商总会呈请苏州地方政府酌情减免运往苏州的米粮厘捐,号召各地米商降低售价,一些地方士绅会捐赠善款设置施粥厂救济穷苦人民,有的还自发印发一种施饭票发给穷人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商业力量是绝对的社会正能量,持续提高了近代苏州商人的社会地位,从而转变了商人为四民之末的传统社会观念。

所以,为什么在2017年的时候,时任江苏的重要领导说:“苏商这个群体,这是江苏的‘金字招牌’,要擦得更亮,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尊商对于江苏来说是一种传统,尊重民营企业家简直就是一种基因,没有这个认知前提,谈什么发展呢?

02

制度构建的方向清晰准确

江苏这些年发展得好,和制度构建当然也有关系。

江苏是一个市场化意识很强烈的省份,尤其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性。

我们遍览江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结果发现,无论是总结过去五年,还是展望今年,以及前瞻未来五年。

江苏始终把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放在最重要、最靠前的位置,所有的制度构建都在千方百计希望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灵活且不断迭代的环境。

比如在总结2022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的时候,江苏强调的是“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江苏人门清,他们很清楚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效益,这是hold不住的。

所以,上来就和你讲科技,讲钱,讲创新。

列举完一系列科技成果之后,江苏人亮出的是结果:

五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累计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

自从张状元、荣氏兄弟以及盛宣怀用实业给江苏人开了“天眼”之后,江苏人就再也不好忽悠了。

今年怎么干?未来五年怎么干?

今年,江苏突出强调的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里面就是一系列的制度构建和执行,比如: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

又比如:有重点、分梯次推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

但念念不忘的还有人才,要“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比如“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至于未来五年,第一条就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很清晰——“把江苏打造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引力场”。

人才方面,强调“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大力度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江苏的每一个举措都有明确的目标,不断在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在加筑自己的护城河,不断在优势产业上继续强化优势。

这样的制度构建当然加大了稳定发展,抵抗风雨的可能性。

03

人文精神是一种纠偏力量

谈江苏的发展,绝对不能不谈江苏的人文精神,而这同样是江苏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何为江苏人?何为苏商?

苏州太湖边的洞庭东山与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中,孕育出了早期苏商即洞庭商帮,此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

以洞庭商帮为主体的苏商,崇文重教与崇尚实业并重。

《履园丛话》中曾言:“清代鼎甲之盛,莫盛于苏州一府,而状元尤多于榜、探。”

苏州府的进士、状元居全国之冠,这是长期的事实。

家里有人能赚钱,还有人能读书,两条路都跑通了,所以苏商基本都是精明务实的,相对温和,而且做起事来看重实效,尤其重诚信。

能读书善读书的江苏人很多都去走仕途,或者成了大学问家,他们又在实际上用自己的各种资源、人脉影响力助推了江苏的发展。

因为江苏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后来上海的发展,江苏的文化其实发展成一种极高包容度的文化,华洋杂处,极具实用主义,但是又保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一方面,它很注意细节,很看重契约,有时候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温和的手法,极致圆融的方式达到目的。

所以有人总结说,江苏的人文精神是“自强不息、机智圆通、崇尚和谐、儒雅守规、兼容开放”,我认为总结是比较到位的。

据《新华日报》报道:2021年11月18日,两年一次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江苏共16人当选,占全国总数超10%,人数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再创新高。至此,江苏省两院院士总数已达118人,为全国省份最多。

这样的数据不是偶然,而是经济发展、认知到位、历史沉淀的结果。

江苏的人文精神绝非与经济发展无关,相反,它始终贯穿了商业发展以及制度构建的全过程,是一种纠偏的力量,是一种提供弹性和包容度的力量。

所以,江苏何以为今日之江苏?何以能在城市100强中拿走最大的份额?

非一日之功,也并非有什么天外神力介入,而是地理优势、历史渊源以及尊重市场规律、真正践行法治环境的结果。

江苏人清醒地知道企业家和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如何通过制度构建去争取平衡稳定的发展,再加上人文精神的加持与滋养,于是就有了今日“强富美高”的新江苏。

江苏优越的地理条件当然不可强求,江苏的历史也难以重复,甚至江苏人的聪颖也非很多省份的人可以比拼,但总有些经验教训不该忘却,总有些底线需要坚守。

记住那些教训,守住那些底线,相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爆发出来的创造力,我们依然有持续上升的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