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国月旦评:“人设”的力量

北京晚报

关注

▌陈峰韬

名声,往往会深刻影响到一个人的事业与生活。自古以来,有志之士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社会评价,有意塑造良好“人设”(人物设定),三国时期尤其如此。月旦评,是汉末三国时汝南人许劭、许靖兄弟发起的一项民间活动,两人每月之始,对本乡人物进行“核论”,品评某人的才能、品德、作风等。因为每月都更换品题,时人称之为“月旦评”。天下名士、贵游都以能得到许氏的评价为荣,袁绍、曹操等三国名人都十分在乎许氏兄弟的评语。

许劭、许靖两人在三国时代算不上什么名儒、宗师,也不是高官贵族,为何他们的品评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曹操像

《三国演义》连环画

只言片语打造“人设”

二许兄弟名气更大的是许劭,许劭做过最大的“官”是汝南郡功曹,严格讲功曹是汉代郡守的属吏,称不上官。这个职务虽然品秩较低,只有一百石(汉末最小的县,县长的秩也有三百石),但地位非常重要,在郡守的众多属吏中排位很高,除了协助郡守管理各类庶务,最关键的职能是主管选拔郡县各级的属吏。可以说,功曹相当于郡守的“组织部长”。

因其关键,郡守往往都是选用本地名望、才学、品德都非常好的人担任功曹。史载许劭年少时就有很高的名气,善于品评、鉴别人才优劣,汝南郡守徐璆非常敬重他,请其担任功曹,郡守府中大小吏员听说他来,纷纷端正言行,生怕被许劭挑出毛病。

许劭未做官时品评人物,更多是靠超出常人的观察能力和学识见解,这种能力固然非同一般,但若只从书本中来,未免显得单薄而不可信。担任郡功曹后,经过政务历练,许劭从做事情的角度观察人,对之前的品评方法必然多了一重印证,多了一些现实考量,这无疑更加提高了识人品题的精准度。

所以,许劭做官后品评士人的影响力更加强大,汝南大族袁氏号称“四世三公”,是当世最有名望的大族,袁绍回汝南老家时也不得不注意行止。当时袁绍在濮阳县令任上遭遇母丧,按礼制辞官归乡,他的车队浩浩荡荡,不像回家奔丧,倒像衣锦归乡。临近郡境,袁绍刻意遣散宾客,独自乘坐一车回家。

无独有偶,三国时另一位大人物曹操也深为许劭影响。曹操年轻时被太尉桥玄欣赏,桥玄是汉末名臣,以善于鉴别人才著称,他一见曹操就说“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勉励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桥玄让曹操去找许劭,请其品题,以提高知名度——可见月旦评的影响力已扩大至汉末政坛的最高层。曹操找到许劭,卑词厚礼,请求给一个允当的品题,却遭到许劭鄙视。曹操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便“伺隙肋劭”,直接动粗,许劭哭笑不得,于是下结论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非常满意。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出两个事实:第一,曹操对自己是有清晰定位的,找许劭品题只不过加以认证。第二,许劭的品题有实际社会功能,对曹操打造“人设”、提升社会影响力有巨大帮助。

为什么名士片言只语就能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呢?根源在于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品评人物的大风气。东汉末年王纲不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士人和官僚群体一直处于被压抑被摧残的境地,只有依附当权者才能有所仕进,这不免引起广大士人的不满和抱怨。于是,针对人品、道德、事功、境界等方方面面的评价自然而然地兴起了,当时称之为“清议”。《后汉书·党锢传》记载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讲述了清议的由来。东汉桓帝时甘陵郡(今河北清河)出了两个当朝贵官,一个是曾给汉桓帝当过老师的尚书周福,一个是河南尹房植,周、房二人无形中构成了对比,两家的宾客便互相对立竞争,形成“南北二部”,像打擂台一样互相评论、谤议,“党人之议,自此始矣”。这一现象传到洛阳太学,三万多太学生仿佛受到启发,开始集中评议人物和朝政。东汉末年第一次清议高潮就此爆发,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为时人所推重,与太学生互相激励,掀起更大规模的清议之风。

当时公卿士大夫无不畏惧清议,乃至于形成一股独立于宦官和外戚的无形的政治力量,这自然不为当权者所容,于是汉末著名的“党锢之祸”发生,李膺、杜密等参与清议者都被宦官论罪处死,清议运动遂告终止。但清议的巨大威力从此被士人意识到,并逐渐被远处江湖的名士、经学宗师、道德楷模所运用,成为不具名的新清议。许劭发起的月旦评,可以说是这种历史风气的直接产物与典型代言。

为什么是汝南?

历史在大趋势上有必然性,在具体问题上则充满了许多偶然性。比如月旦评为什么出现在汝南郡,而不是洛阳、长安等大都市呢?这似乎又与汝南这个神奇的地方有关。

曹操曾与荀彧说过一段话,称赞“汝颍固多奇士”。汝是汝南郡,颍是颍川郡。二郡南北相连,人杰地灵,水土丰沃,自先秦以来就是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之地,三国时汝南、颍川出现了大批名士。当汉末军阀混战之际,汝颍一带迭经战乱,士族人物不断向各地逃亡流寓,为各大实力派输送了不少人才。例如袁绍集团中有郭图、郭嘉、荀彧、荀谌、辛评、辛毗、胡昭、应劭等,刘表集团中有荀攸、司马徽、杜袭、王儁、和洽、徐庶、石韬、孟建等,就连远在江东的孙吴集团都有不少汝颍人,比如著名的吕蒙、吕范、程秉等。月旦评的主持者之一许靖,后来也辗转流寓到蜀中,成为刘璋集团中的一员。汝颍二郡士人既多,同气相投,才高互钦,互相拜访交游就成了极为自然之事,许劭就经常去颍川拜望名士,本传中记载,“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

名士增多、互相交游、形成规模,意味着什么?政治力量。汉末三国时的士人群体正处在崛起之际,虽说不如东晋时王谢庾桓等门阀士族那样成熟,但也不再是两汉时那种称霸地方的豪强,而是在长期占有大量物质财富的前提下,逐渐掌握文化主导权,变成集儒士、地主和预备官员等身份为一体的士族雏形。

以汝颍奇士的代表人物荀彧为例,荀氏家族在颍阴县是一个大家族,其祖父荀淑虽只做到朗陵县令,但宗族势力已成规模,所生八个儿子号称颍川“八龙”。这个“八龙”可绝非泛泛溢美之词,而是强宗大族的代名词。

按汉末崔寔《四民月令》所载,乡间大族承担很重要的社会功能,比如青黄不接时,要赈救宗人和乡人,农闲时组织整修水利,有的还要缮五兵、习战射,防备盗寇侵扰,汉末三国的豪强之所以具备一定军事力量,就是在长久担负这种社会功能中积累起来的。荀彧家“八龙”不仅扮演这样的角色,还在经学儒术上修习颇精,荀彧的叔父荀爽年十二就“通春秋、论语”,长大后名重当世,创造了95天从平民升到司空(汉魏三公之一)的纪录。后来荀彧长大成人,也成为宗族之长。董卓之乱时,他敏锐地预见到颍川是四战之地,必然为战乱冲击,提前带着宗族子弟到河北投奔了袁绍,这与西晋末年中原士族举家南下已经高度相近了。

许劭家族也符合这样的特征。许劭的从祖(祖父的兄弟或堂兄弟)许敬,以及许敬的儿子许训、孙子许相都位至三公。许氏“三世三公”,相比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类“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可谓不遑多让。这些崛起中的士族,非常注重互相支持配合,形成抱团求生的势力派系。荀彧归顺曹操后,屡次为曹操推荐人才,其中颍川、汝南士人占绝对多数。大家同运相济、同气相投,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虽无朋党之名,而具集团之力,他们的发声,自然而然越来越受重视。

而许劭恰好是这个群体中最善于发声的人,他所评论的也是世人最感兴趣的领域。荀氏家族也极为推崇许劭,而许劭对荀氏族人也多有佳评。荀彧两位叔父荀靖(字叔慈)、荀爽(字慈明)都很有才学,时人请许劭品评,许劭说:“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都给了两兄弟恰到好处、却不分高下的评论。

选官制度的变迁

两汉选拔官员一直采用察举制,由各郡国的主官察访本郡有茂才异行之人,挑选出来委任官职。这种制度运行到东汉中后期,由于标准模糊、主观性太强,越来越显示出其僵化性,通过这种制度批量选拔合格官员越来越难。官方不断地修复这个制度,先是定下年龄限制,不超过四十岁不得选为孝廉;又打破只考察德行、孝廉的范围,把精通儒术、有过人政治才能的人也列入选拔对象。后来怕选出的人有名无实耽误地方,又设定了试职制度,类似于如今的“试用期”,试用不合格予以淘汰。

但这些“补丁”都解决不了一个核心问题:标准模糊。察举所依之制,可以随意解释、随意开口,最终导致制度崩坏。东汉时,尚书令左雄建议设定四十岁的察举年龄限,但没有一刀切,留了一个口子,若是真有“茂才异行”,可以突破年龄限制。结果,州郡推荐了一位不到四十岁的孝廉,尚书主管的官员复核询问,此人说:“诏书里明确了,如果才能像颜回、子奇这样年少有才的,可以不受年龄限制。”左雄气愤地说:“颜回能问一答十,你呢?”那人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左雄愤而将其淘汰。有左雄这样的明白人,固然可以保证一时一地的公平合理,但一旦没有左雄呢?制度必定会变样。曹操二十岁就举了孝廉,袁绍也是二十多岁就当了县令,而且两人单论品德都不太符合孝廉的标准,这证明东汉打的“补丁”全都失效了。顶层设计出了问题,社会层面往往会进行修正。月旦评就是这种修正机制的代言者。

以往察举非常依靠乡党清议,郡守要根据乡党之论给察举对象定调子。汉末的官方察举变聋了、变瞎了,不会选人,以郭泰、许劭为代表的民间品评者们自动补位,靠他们对人物品题影响官方选拔。比如郭泰,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共举孝廉228人,光是郭泰一人举荐的就多达60人。许劭则是“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堕于渊”。时人称:“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

许劭、郭泰两人对人才的评价,超出以往只论道德而不及实务的范畴,更偏重对人物实际能力的评价,尤其是许劭。《汝南先贤传》说,许劭“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周之单襄,无以尚也”。许劭的品评或许与其稍显激烈的性格有关,例如他看不上族弟许相依附宦官而不与其来往,看不上族兄许靖而刻意排挤打击,即使对陈蕃、陈寔这种当世名流也敢出言臧否。但他对人才的评价却因此而更加真实可信,经他品评的樊子昭、虞永贤、李淑才、郭子瑜、杨孝祖和阳士都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投奔徐州陶谦,受到礼遇,但很快就敏锐地发现陶谦“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带着家人提前逃跑,后来陶谦果然面目暴露,抓捕流寓到徐州的士人。

月旦评出现的时间不长,主角也只有许劭、许靖两人,曹魏建国后,很快就消失了,乍一看像历史长河中溅起的小水花,但此事极具深远影响。从此,民间品评越位升级为官员选拔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能左右朝廷用人标准。曹魏虽然以九品中正制的形式,把品评人物的权力从民间夺回朝廷,以中正官行使对士人的评定之权,但月旦评已引发了士族对自身文化、舆论、经济乃至政治层面的自我评价和重新定位。士族虽无中正之权,凭借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传承上的优势,固结成强大的力量集团,终于在东晋爆发出巨大能量。东晋一百余年间士族共治,皇帝垂拱,景象之奇,空前绝后,这才是月旦评真正长远的意义所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