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曹雪芹的人格审美理想
张一南拆解红楼“人设”:
张一南
《红楼人物》
《红楼梦》被说了两百多年,还是常谈常新,似乎永远说不尽。这称得上是一大文化奇观了。2023年3月,在年轻学子中人气甚高的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张一南的新书《红楼人物》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自少年时代就热爱读古书的张一南,对当下流行文化也有高度敏锐洞察力,这让她具备强大的古今打通能力。这些才华,在她出版的“北大国文课”畅销书系列已经彰显。如今这种能力用在赏析解读《红楼梦》上,使得她的阐释角度非常独特、新颖而深刻,在表现古代生活的文学作品中能发掘寻觅出现代性。而且她在表述方法上善于使用精妙的比喻,通俗易懂,让人深受启发。
贾宝玉是曹雪芹第一人格代表
在张一南看来,《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曹雪芹性格中的投射,分别寄托了曹雪芹性格面向中的不同部分。比如贾宝玉是曹雪芹第一人格的代表。贾宝玉因为生活美满,生出了“被管束”与“被嫉妒”两个烦恼。因为被管束,所以格外向往自由;因为被嫉妒,所以格外痛恨小人。
因为生活美满,所以对外物毫不挂怀;因为对外物毫不挂怀,所以对人的感情格外珍视;因为对人的感情格外珍视,所以对一切“不情”都存有“深情”。这一系列的性格特征,又汇聚成对“须眉浊物”毫不妥协的反感。曹雪芹把贾宝玉说成一个放诞不羁的少年,实际却赋予他中国士人的很多性格特征。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代表了曹雪芹的一种人格审美理想。
林黛玉具有才子的典型性格特征
林黛玉被张一南认为是曹雪芹第二人格的代表,与贾宝玉珠联璧合,代表了曹雪芹性格中孤高、忧郁、执着的一面,富于文人气质,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曹雪芹既从世俗角度,将林黛玉安排为贾宝玉最合适的伴侣,更从精神角度,将林黛玉安排成贾宝玉唯一的精神伴侣。林黛玉不但是中国士人理想的审美特质的集合体,更具有才子的典型性格特征,呈现出一种超越性别的理想之美。
作为林黛玉的对比而存在,薛宝钗则代表了曹雪芹性格中人情练达的一面。“宝钗呈现的是一个人需要顾全他人、却没有遇到真爱时的状态,与宝玉只有偶尔萌动的情愫。宝玉在钗黛之间的选择,是女性美与超性别美之间的选择,是知识与见识间的选择,也是母系与父系之间的选择。宝玉有所摇摆,但始终选择黛玉。钗黛相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宝钗对黛玉略有敬畏,黛玉在消除误会后对宝钗崇拜有加。迷信错误的社会知识是宝钗的最大弱点,她的‘贤惠’之处恰恰是失败之处。”张一南写道。
张一南对史湘云的分析也很独到。她认为史湘云的豪爽和豁达,在中国的文人传统中很有代表性。“史湘云表现出一定的男性气质,是中国传统男性士人的美化版。她以女性身份体验着中国男性士族的生活,在明清才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始终受到士族文化传统的接纳和喜爱。对贾宝玉来说,史湘云象征了他心底对自由的最原初的向往,也是他现实中最好的玩伴。”
解读贾宝玉先从贾政说起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从谁写起好呢?张一南的选择也很少见——贾政。所以《红楼人物》的第一章是《“假正”的贾政》,在这篇文章中她重点提出一个观点:贾政就是长大了的贾宝玉。“《红楼梦》的‘男一号’毫无疑问是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最强的代入感。但是在讲贾宝玉之前,我们先要把贾政说清楚。因为我们对贾宝玉的很多误解,其实都源于对贾政的误解。”
“十二钗”也是被红迷津津乐道的重要审美对象。张一南发现,“十二是个神秘的数字,总让人产生分组的冲动。按身份分成三组:异姓的小姐组(黛玉、宝钗、湘云和妙玉);贾宝玉的同姓姐妹组(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媳妇们和她们生的下一代(可卿、李纨、熙凤和巧姐)。按个性分成四组:特别耀眼、个性很强组(黛玉、元春和可卿);性情温和、自我克制组(宝钗、迎春和李纨);性情豪迈、有男子气概组(湘云、探春和熙凤);承担了家族没落命运组(妙玉、惜春和巧姐)。”
张一南还逐一详细分析了“高门庶女”贾探春,贾宝玉的粉丝群:怡红院的丫鬟等课题,切入角度均很精妙。
不难看出,张一南对红楼人物的“人设”进行分析时,特别注重人物的“身份”。这跟张一南对《红楼梦》的整体认识密切相关。在她看来,《红楼梦》不是一本政治斗争教科书、不是一本宫斗小说、不是一本恋爱过程流水账、不是一本“正经书”,也不是供你做填字游戏的谜语、不是雍乾政治生活的日记、不是至高无上的圣典。《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一部架空的小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是成年人对少年生活的追忆。《红楼梦》的人物设定具有典型性,人物的身份决定了人物的性格表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图片由华文出版社提供大观园全景图 清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