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做的风筝,每一个都能飞得很高。”|这所学校里有位“风筝大王”

哈尔滨新闻网

关注

“睁开眼就是风筝,闭上眼也是风筝,脑子里时刻都在想着风筝……”在道外区南极网红潮街上的风筝工作室里,工作台上摆满了颜料、毛笔、各种线,密密麻麻,琳琅满目,来自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的苏宏老师,则是这里远近闻名的“风筝大王”。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风筝大王”这样炼成

苏宏老师说,自己从小就有一种风筝情怀,“小时候看到别人放飞的风筝在空中摇曳飞舞,让我羡慕不已,从此便对风筝念念不忘,只要有机会,就找老师傅学手艺。”由于有绘画和手工的基础,苏老师很快就“上道”了,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风筝制作的全套流程,扎、裱、糊、绘、放等技艺也烂熟于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之余,风筝成为苏老师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风筝既要飞得高,且又要稳,绘制画面既要体现出中国风筝的传统工艺,又能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说起制作风筝的过程,苏老师娓娓道来。为了能让风筝飞得高、飞得稳,苏老师对选材、裱糊方面异常讲究:松紧对称必须符合标准,翅膀的竹篾要削到两头薄中间粗,薄厚过渡要均匀;连接骨架与放飞线的提线也是风筝质量的关键,而要找到最合适的角度,需要细致地观察和计算。每个风筝做好后,苏老师都要亲手放飞,若是放不起来,则再修改,再尝试,有时甚至重复几十次。多年来,苏老师总能拍着胸脯说“我做的风筝,每一个都能飞得很高。”

苏老师说,自己最为自豪的作品是一个长达100米的龙头风筝,“龙头风筝作为极具代表性的风筝种类,来源于人们的辛勤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制作复杂,刻画精细,风筝制作的工序包括制作竹条—扎骨架—糊裱—着色绑拴提线—试飞—修正—试飞成功—完工。每个细节的选材、成色、重量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分拣、描摹、上色、吹干,每一个环节都得耐心和细致。龙头的骨架不能偷工减料,烤、弯、绑、扎、糊、绘的工序一个都不能少。”在制作的“常规动作”之外,苏老师还在龙头的嘴巴和眼睛上动起了心思,经过他的设计改造,龙头风筝飞在天上时,颜色绚烂、惟妙惟肖、趣味横生,总是万里晴空中最抢眼的那一个。

传承发扬匠人精神,师生共筑“扶摇纸鸢梦”

从2019年开始,哈一职人在“全面发展,技能见长”的办学理念下,“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的发展”,苏宏老师也开始探索“让喜爱风筝的学生获得适合的发展”,将风筝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的路径。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在南极网红潮街成立了“苏宏风筝工作室”,在苏宏老师的组建和吸纳下,一批热爱风筝的匠人和孩子们集结在一起,开始了实现放飞风筝梦想的第一步。

苏宏老师经常对学生们说“风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寄寓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每周三下午,苏宏老师会利用社团时间,为孩子们讲授传统中国风筝“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的“四艺”风筝制作技艺,从简单的描摹、上色,到微型风筝制作,孩子们乐此不疲。天气晴朗的时候,苏宏老师会带着孩子们来到八区体育广场,体验放飞的乐趣。

苏宏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参加各级各类风筝比赛,享受“技能见长”的成长快乐,见证着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获得了黑龙江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雪地风筝赛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第九届全国大众冰雪季雪地风筝赛软翅类风筝第一名龙串类风筝第一名、全国首届传统风筝设计制作大赛立体类风筝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黄炎培杯非遗创新大赛龙头风筝第一名……几年来,同学们在苏宏老师的带领下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技能改变青春的美好未来,彰显着一职学子的激情和力量。

春风十里,风筝起,

苏老师和孩子们的“风筝梦”

也随着扶摇之上的纸鸢

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