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朴世龙: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
转自:中国环境网
目前全球陆地碳循环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碳源/汇分布在哪儿,二是碳源/汇时间变化以及驱动机制。
由于陆地空间特异性太大,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分布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估算。目前区域尺度上碳汇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包含地面调查和清查、碳通量观测、大气反演模型、遥感技术、碳循环过程模型等方法,但各有优缺点,需将多种方法综合考量。
通过比较全球不同区域碳平衡,理解区域尺度上碳循环过程,将区域碳排放与吸收量和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联系起来,可帮助政府制定碳补偿或减缓政策。
碳源/汇的驱动机制,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和气溶胶等因素的变化有关。而通过预测碳源/汇的时间变化情况会发现,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时,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生态系统碳汇的自然驱动力将消失,碳中和能力将不断下降。现阶段大规模植树造林确实对我国碳汇起到重要作用,而随着整体林龄增加等原因,碳汇能力也会逐步下降。
所以,什么时候造林、在哪里植树造林,都需要进行综合区划。当前,亟须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把“多数据、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相融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计量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选自《森林“四库”实现路径专家谈》。本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在国家林草局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林科院、中国林学会和林草碳汇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举办的森林“四库”学术活动上的观点。文字整理:安璐 彭鹏飞 宋平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