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陵东路:骑楼街的缘起与展望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外滩公馆马路口西望,1900-1915

金陵东路是上海极为特别的一条街——一条少见的骑楼街。

虽然现在的建筑规范中,“骑楼”一词译为overhang,指“建筑底层有沿街面后退且留作公共通行空间的建筑物”,但在论及骑楼建筑时,往往指的是连续(或多段局部连续)、成片、底部有连通的公共空间的建筑群,这便将其与外廊式建筑、过街楼区分开来。常见于南方的骑楼在上海乃至江浙一带的建造实例不多,规模较大的、完整的、面貌近乎统一的例子更为稀少,加上此处骑楼与住宅形成的里弄关系在骑楼建筑中鲜有同类,金陵东路的骑楼在全国范围内或许都可称得上是孤例。

福建泉州中山路骑楼立面,其风格、尺度、元素的多样性颇为突出

(左至右)广州典型骑楼格局、海口某骑楼立面、云南昆明同仁街骑楼

金陵东路骑楼街局部立面,可见近乎统一的柱廊空间

如要追溯这片骑楼如今面貌的来源,需从所在道路即现今的金陵东路说起。因道路上有建于1848法领事馆,金陵东路时称公馆马路(Rue du Consulat),又称法大马路,原是东西向贯穿地区的核心道路之一。金陵东路沿线除领事馆外还有码头渡口、天主教堂、八仙桥等重要城市节点。随着人口增长、日渐繁荣,金陵东路亦有多次拓宽。1924年实施的《公馆马路拱廊条例》(Arcades Regualtion of Rue du Consulat)即为如今金陵东路呈现整齐统一的骑楼风貌的原因。

密采里饭店

若瑟堂

法国邮政总局

《拱廊条例》选取骑楼作为沿街建筑形态,自然是经过了多层面考虑的,其背后影响因素可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包括西方文化与殖民地建筑形态、市政建设背景、交通需求、经济环境、上海本土建筑形态、建造技术等等。在1923年7月拓宽金陵东路的实施方案中,如略作总结,选取骑楼形态的影响因素大致如下:

社会背景

拓宽道路必然涉及征地、重建沿街建筑等问题,业主、沿街商户、开发者及业主间需达到利益平衡,减少对沿街商铺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

经济环境

土地价格逐年增长,同时范围内土地所有权混杂,需综合补偿额度、维护成本、管理与监督模式等基础投入进行政策制定。

建筑体量

与所制定的道路拓宽方案对应,建筑高度依所在道路的宽度确定,当时金陵东路宽度大致处于第二等,宽约50英尺。

建筑形态

一定程度上受法国所在西方文化影响,与外廊建筑、法国当时的拱廊建筑有关;又与本地里弄民居、外市内里格局、过街楼等建筑形态有关。

建筑技术与材料

近代上海的建筑技术、防火意识逐渐提高,至20世纪20年代混凝土与钢铁、玻璃、木材均为当时常见材料。

现今位于金陵东路南侧的太古洋行夜景

或可借此想象彼时金陵东路沿外滩一侧的景象

最终所形成的就是《拱廊条例》中对建筑形态、补偿、管理、材料建造、公共设施的综合规定。基于骑楼本身的特性还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柱廊结构必须为混凝土(包括钢筋混凝土);第一次建造柱廊的业主可按照柱子的数量、过梁的长度、平顶的面积获得津贴;柱廊宽、高、柱跨、柱子尺寸几乎为定数,柱跨仅遇到过街楼时可变;转角须有切削、屋顶(沿街屋檐)高度须根据样例退进等。

右图:《公馆马路拱廊条例》中的骑楼图样

使用骑楼这一样式的要求不仅在金陵东路沿线,其他重要节点如麦兰捕房的广场旁建筑也须为柱廊,即便中汇大厦的建筑设计方赉安洋行表示反对,最终还是选择了柱廊作为底层界面。

建成后的中汇大厦与麦兰捕房广场

1930年,金陵东路的改建陆续进行,已有部分路段完成,例如现今永寿街至盛泽路沿线,而从报道中可见当时改建基本以里弄为单位,反映出实施时以土地权属为基础的特点。

1930年8月22日《时报》对金陵东路改造进行了报道,由报道可见当时骑楼并非陌生样式,有“香港皇后街式样”作为其参考;同时也体现出报道者对于骑楼本身样式来源并不了解。至此,金陵东路的骑楼建设已初见成果。

金陵东路近况,可见规整的骑楼界面,摄于2022年

金陵东路在商业鼎盛时期,集中了50多个行业、200多家商店,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直到20世纪90年代,金陵东路依旧与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并称为“上海四大商业街”。

20世纪90年代

金陵东路装潢市场

2004年

金陵东路商业街夜景

时光荏苒,商业迭代更新,金陵东路的骑楼整齐划一,绵延1公里多,虽建设距今近百年,但仍非常壮观,然金陵东路的商业传奇逐渐黯淡下来。如今的金陵东路又将迎来转变,作为上海唯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独特骑楼风貌特色的风貌保护道路,骑楼将被保留保护,形成繁华、活力、共享的骑楼特色历史风貌商业街道。

在此之前,若想感受金陵东路的骑楼与沿线历史建筑,或可由以下路径体验(部分里弄封闭施工中,经过时请注意安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