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国多地报告“鹦鹉热”,会人传人吗?会“白肺”吗?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医学界

医生给他拍了CT说是肺炎,给用了“头孢”,也用了“左氧”,还是没好。

老刘咳得受不了,儿女给他挂了中山医院感染病科胡教授的门诊号。

胡教授在翻阅了老刘的CT胶片之后,冷不丁问了老刘一句“题外话”:

“最近有接触过鸟类吗?”

老刘家一时有点懵,

不过还是老老实实回答,说家里养了个八哥,好几年了。

胡教授会心一笑,告诉老刘他这个病可能是“鹦鹉热”。

“教授,我家养的是八哥,鹦鹉热不热跟我有啥关系?”

所以”鹦鹉热“究竟是什么?

鹦鹉热是什么

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由一种不典型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

不光是鹦鹉,其他禽鸟类包括家禽和野生动物都可以携带并感染这种病原体,人类多是经呼吸道吸入或密切接触病鸟而被感染的。

由于临床检测困难,鹦鹉热容易被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微生物检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鹦鹉热这一曾经被认为罕见的疾病,逐渐浮出水面,越发受到重视。

鹦鹉热有哪些症状

被感染的鸟类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眼睛红肿、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要了鸟命。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常引起肺炎,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

相比于一般的细菌引起的肺炎,鹦鹉热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肺外表现,例如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精神状态改变)、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甚至可能并发心肌炎。

鹦鹉热是如何传播的

鹦鹉热很少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主要的传染来源是带菌的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混有病原体的颗粒物或感染性气溶胶,或是直接接触排菌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等而感染的。

因此,宠物鸟饲主、兽医、宠物店或从事家禽饲养售卖加工的工作人员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鹦鹉热如何诊断 

鹦鹉热的实验室检查,通常表现为炎症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可伴有肝功能异常,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不明显,但这些缺乏特异性。尽管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与鸟类接触密切相关,但这也并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胸部CT常表现为急性肺部炎症改变,通常也缺乏特征性。

与其他细菌性肺炎相比,鹦鹉热肺炎,发展较快,对青霉素类、头孢类、阿米卡星、以及高级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和万古霉素等常用药物均不敏感。

早期没有使用有效抗感染治疗,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快,容易转变为重症,甚至出现为“白肺”。保持对本病的警惕性,是避免误诊漏诊的关键。

鹦鹉热的确诊需有赖于血清学和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如单一IgM抗体滴度1:16或更高,或恢复期血清样本抗体IgG滴度增加4倍以上。IgM检测目前缺少准确性高的试剂盒;IgG方法不能做到早期诊断,主要用于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微生物学检查,传统方法是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对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等级要求相当高,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无法做到。

近年来,得益于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宏基因二代测序较广泛多应用,临床医生期盼的鹦鹉热肺炎的早期、快速、精准诊断,正成为现实。

老刘就是通过痰标本的mNGS检查,检出了鹦鹉热衣原体的核酸序列,确诊了鹦鹉热这个毛病。

截至目前,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已经确诊了21例鹦鹉热患者,其中不乏肺炎较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病例。我们对这个疾病的充分认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让很多患者摆脱劫难,转危为安。

鹦鹉热如何治疗

回到开头的老刘遇到的难题,医生给老刘用了“头孢”,也用了“左氧”,两大“常规武器”都用了,为什么老刘的病情不见起色呢?

这就是鹦鹉热的特殊之处了。一般来说,对于肺炎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左氧氟沙星足够应付。但是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偏偏就是对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治疗,部分患者效果不佳。鹦鹉热的首选药物是四环素类抗生素,比如“多西环素”,或者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比如“阿奇霉素”。

一般来说,用对了药,大多数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会很快改善。开头的老刘就在“多西环素”的解救下,很快控制了病情并顺利恢复。

但如果没有及时用上合适的药物,鹦鹉热可能会快速进展成重症肺炎,甚至“白肺”,危及生命。

鹦鹉热如何预防

除了从事禽鸟类相关职业,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家庭养鸟可能是感染鹦鹉热的重要途径。这些人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以预防鹦鹉热:

如清理鸟笼时戴好口罩及手套;

接触禽鸟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

对可疑病鸟及时隔离;

若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禽鸟暴露史,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

对于不养鸟的人们,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鸟,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建议远观,避免亵玩,牢记“距离产生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