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视频吹的成分多
在网络平台上,达人探店的笔记、短视频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眼球”。然而,当人们慕名前往的时候,所谓的网红店却让人大失所望。
鼓楼某网红店门口排起长队。
某网红店内水果货架改卖薯片零食。
探店❶
鼓楼甜品店 顾客声称没下回
“排队2小时才能买到,味道太浓郁了!”最近,鼓楼附近的一家仙豆菓夫甜品店突然走红,达人探店的笔记或视频频频出现在多个社交平台,一时之间顾客盈门。
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店铺时门口已经排起了约50米的长队,大多数顾客都是第一次来购买。“我就住附近,今天看人不太多就来尝尝鲜,前几天排队的人更多。”一位顾客对记者说。当得偿所愿品尝到网红甜品后,他显然有些大失所望:“除了味道浓一点儿,并没有多好吃。而且一个69元也够贵的,肯定不会再来排队买了。”
50分钟后,记者也排队买到了几款网红甜品,只见购物袋上赫然印有“栗记麦香坊”的标识。通过网络搜索,记者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关于“栗记仙豆糕”的探店笔记,所探店铺就位于此处。当时,这家店铺也被“包装”成需要排队购买的“网红糕点铺”。如今,店铺重新装修并改了名字,靠着又一波探店内容再度翻红。
“这家店之前火过一阵子,之后就没什么人来了。没想到,重新装修一下,改了个名字又红起来了。”一位鼓楼附近的居民向记者感慨道。
探店❷
线下拼多多 过来一趟不值当
“这儿的零食太多了,一折起。”“1块9,2块6,2块1,这边还有6毛的呢。”1分37秒的探店视频中,短视频博主“马婶”嘴一直没闲着!
然而,当记者来到被视频博主称为“线下拼多多”的店铺时,却发现店内顾客寥寥。记者向店员询问视频展示的商品,店员表示:“白色恋人、费列罗早就卖光了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补货。”
记者在店内看到,水果、果切区并没有探店达人推荐的低价草莓、椰子等水果,只堆了一堆纸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薯片货架。对比电商平台的售价,记者发现货架上的乐事薯片、奥利奥饼干等商品价格毫无优势。“这也没什么特别便宜的东西啊,真不值当过来一趟。”一位顾客不住抱怨。
对于跟着达人去探店“踩雷”的经历,张先生深有感触。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博主发布的视频,探店的烧烤自助就在小区附近。视频里,博主展示了丰富的烧烤品种,并且拍着胸脯声称:“来这儿提我好使!优惠6.8折,不到百元可畅吃。”
张先生心动不已,周末兴冲冲地约上朋友前往用餐。结果,店员告知优惠活动已经结束,所有餐食恢复了原价。掏出手机查看,视频是一周前才发布的。“这么短时间优惠就结束了?这不就是蒙人嘛。”张先生非常不满。
探店❸
某儿童乐园 家长抱怨不再来
位于朝阳区的蜜糖国儿童乐园也是今年走红的网红店。从年初开始,一些亲子达人探访蜜糖国儿童乐园的视频持续上线。仅1月6日当天,短视频平台上就有超过30位达人发布了探店视频。这些视频内容大同小异,充斥着“蜜糖国重装升级”“亲子乐园里的海底捞式服务”“亲子乐园天花板”等溢美之词。结果,这家乐园一下子人气爆棚。
周末,记者走进蜜糖国儿童乐园,只见脸上涂鸦装饰、泥潭游戏、打雪仗等达人热推的项目都排起长队。“最近来乐园的人太多了,周末更是人山人海,玩什么都得排队,打算把办卡的钱用完就不再来了。”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
除了人多影响体验外,记者注意到乐园门口的停车场很小,很多家长不得不将车停到2公里外的另一处停车场,再乘坐摆渡车前往乐园。然而,这样的安排,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达人在探店视频中进行提示。周末客流高峰时,不少家长到达乐园门口后才了解情况,直接影响了周边的交通出行。
揭秘
探店有剧本 只要给钱都好说
达人口中的“宝藏”“天花板”店铺,为什么让消费者大失所望?一位曾经参与经营探店账号的业内人士说出内里门道:“探店内容走红,使其成为商家推广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凡突然刷到多个达人前往同一家店的探店笔记或者视频,很大可能就是商家进行营销推广。而且很多探店达人发布的内容都是商家事先谈好的剧本。”
商家寻找达人探店宣传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经由熟人介绍、自行联系感兴趣的达人、达人毛遂自荐等方式开展合作;另一种则是一些平台在相应的达人类目下发布需求,写明基本信息、任务要求、结算方式等,然后发布任务等待达人“揭榜”。
“像这种商家付费推广的探店内容,很多是达人和商家一起探讨出来的剧本。”这位业内人士透露,有时商家会直接拿出剧本,有时也会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的情况下让达人“自由发挥”,比如规定必须有店内的环境特写、展示主推套餐和价格、主播要真吃等。“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显得更真实,甚至还可能适当加入一些批评元素,抑或设计一些有冲突的剧情。”
据透露,邀请达人拍摄一条探店视频的费用,依据达人的粉丝数量、粉丝构成、粉丝活跃程度、15天内电商消费活跃度等确定,同时也取决于视频的长短和质量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一般报价在5000元至5万元不等。此外,也有小账号报价几百元或者只是要求免费吃一顿,但这些一般都是批量发布。”这位业内人士说。
本报记者 赵语涵
实习记者 夏骅
制图 耿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