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同业存单基金业绩平平 华商、中信保诚等公募缘何纷纷跟进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历经此前头部聚集效应后,公募近年代表性创新产品——同业存单基金逐渐进入到一个“长尾期”。一方面仍有中信保诚基金和华商基金等中小公募选择陆续跟进发行该类型基金;但另一方面,同业存单基金的收益成色已逐渐被市场充分认知:单只基金募集规模持续下降,打击了市场后来的申购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同业存单基金赚足吆喝后,逐渐沦为基金同质化的又一案例。

又有两只

同业存单基金上报

证监会官网显示,华商基金和中信保诚基金先后于3月22日和3月28日上报了同业存单基金,基金名称分别为华商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和中信保诚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而在3月27日,上银基金同业存单基金刚结束发行。不难发现,这些产品依然是跟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的基金。

在金融属性上,同业存单属于流动性高、本金安全性好的货币市场工具,目前已成为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重要短期融资工具。这类工具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可转让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为主要形式,投资和交易主体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等机构。同业存单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同业存单基金为个人投资者参与同业存单市场提供了渠道。

但从基金公司角度而言,同业存单基金相比其他传统基金有着较为新颖的名字,起码在一段时间内能成为冲规模利器。根据Wind数据,在市场行情和基金发行低迷的2022年,同业存单基金逆势迎来了发行高峰。在截至目前的52只存量基金中,有41只成立于2022年,其中就包括10只规模达100亿元的“爆款”产品,以及多只首募规模在50亿元~80亿元之间的基金,成为低迷发行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在头部示范效应下,中小公募随后采取跟进策略,相继发行同业存单基金。除了2022年底入局的长盛基金、中信建投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外,2023年以来还有方正富邦基金、太平基金、兴业基金、尚正基金、百嘉基金等公募成立了同业存单基金。

规模下滑 业绩平平

从2021年12月首只同业存单基金产品面市以来,特别是历经2022年的密集发行,截至目前,同业存单基金数量已达到了52只。在52家公募主体的充分参与下,无论从产品创新周期还是行情验证时间角度看,市场对同业存单基金的认知已较为充分,使得这类产品逐渐进入到一个发行“长尾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静态来看,随着发行数量持续增加,单只基金募集规模在迅速下降。早在2022年末,中信建投同业存单基金在延长募集期情况下,最终成立的规模只有2.02亿元,中融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成立的基金规模也只有6.77亿元和8.61亿元。随着后来的小规模基金持续加入,52只同业存单基金平均发行规模只有48.62亿元。

二是动态来看,前期成立的大规模同业存单基金遇上了2022年的债市波动行情,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影响到了市场的申购热情。以10只首募规模100亿元的同业存单基金为例,截至2022年末规模均出现下滑,其中多只规模腰斩,如景顺长城同业存单基金截至去年末规模只剩下43.08亿元。在规模普遍下降之后,截至2022年末,52只基金平均规模只有33.76亿元。

三是存量基金业绩平平,示范效应和市场预期稍有出入。根据Wind,截至3月29日,52只同业存单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0.45%,和货币市场基金整体平均收益率持平,甚至有的跑输基准。另外,鹏扬同业存单基金去年将发行时间从7月延后到11月底,根据鹏扬基金当时的说法,虽然错过了最火热的销售时点,但能够把握临近年底债券市场更好的建仓时机,提升客户的长期持有体验。但今年以来该基金收益仅为0.58%。作为对比,纯债基金同期整体平均收益率为0.87%;今年以来收益回暖的“固收+”基金整体平均收益率则到了1.24%。

同质化加剧

部分或沦为迷你基金

记者了解到,除了申报同业存单基金的华商基金和中信保诚基金外,目前还有公募此前申报的同业存单基金尚未获批。该公募内部人士此前表示,最初获批的基金基本是头部公募产品,但和头部公募差不多时间一起上报的同业存单基金则有很多。基金公司陆续跟进发行同业存单基金,既有冲规模的考虑,也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毕竟产品已报上去了,获批下来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售。”

无疑,在“长尾期”陆续发行的同业存单基金,会逐渐成为乏善可陈的同质化基金。某中小公募市场人士对记者说,这并不意外。基金从最初的创新产品逐步走向同质化,轨迹基本是一样的。先是头部机构抢先发行形成示范效应,随后其他公司陆续跟进并达到一个发行高峰,当基金数量迅速增加后,买方市场逐渐变成卖方市场,之后再陆续进场的基金公司,很难得到市场高度关注。

从基金产品的市场策略来说,每一种基金产品都有着对应的市场定位,以及预估的市场容量。基金是强监管行业,产品同质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市场关注度饱和之后,后面的基金公司或许就改变跟进策略了。忽略市场现状,一味发行同类基金产品,有可能会带来资源浪费,如寻求“帮忙资金”让基金成立,但在成立之后行情不配合,可能很快沦为迷你基金。

对此,有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也知道某些阶段并不适合发行某类产品。但中小基金公司能获得某一类创新产品批文本来就不容易,也对创新产品抱有一定期待,希望能借此迎来增量资金。此外,基金产品从申报到获批到发行,都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定,拖到不能再拖了,就只能排上发行日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