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镜头,看吉林省如何保护利用黑土地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农业大省吉林,正掀起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新高潮。
镜头一:政府出钱出力 黑土地保护项目火热推进
乍暖还寒的天气,挡不住工人们的干劲儿。架设输电线、抛撒有机肥、建设农用井……扶余市三岔河镇、新万发镇黑土地保护配套设施项目现场,一派火热景象。
“我们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总投资17339万元,黑土地保护建设面积10.67万亩,主要涉及三岔河镇、新万发镇、弓棚子镇、陶赖昭镇。”扶余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扶余市火热的施工现场,只是我省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缩影,今年,我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378万亩,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设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增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50万亩,总面积达到500万亩。
镜头二:农民自发宣传 新技术让黑土地更“有劲儿”
“近三年来,我们晨辉合作社采用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单产稳定提升到8O0公斤阶段水平,在我们榆树市保持领先水平……”每天一大早,晨辉合作社负责人刘臣便在微信群里向农民朋友们推荐黑土地保护新技术,并针对农民们提出的技术问题做出解答。他说,越来越多的农户采用新技术,黑土地才会更“有劲儿”。
近年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深入人心。2023年,我省将继续全力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和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作用。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500万亩。因地制宜推广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耕作技术。
镜头三:农业企业干劲儿足,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3月,大安市龙沼镇的土地上泛着白色的碱花,几十辆工程车正紧张作业,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生产肥料、准备稻种……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孟宪东说:“东北地区盐碱地改造的施工期短,从土地解冻到开始播种,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现在正是工程吃紧的时候,一定要在插秧之前把2000公顷盐碱地改良成高产田。”在大安市,有十多家这样的盐碱地治理企业和科研院所,他们投钱、投人、投技术,把一块块盐碱地变成高产田。
据介绍,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省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重点。今年我省将对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优先申报国家统筹和纳入省内调剂。同时,加强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利用,形成稳定产能。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