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经典的智性解读
——《邂逅经典——我与十七部中外文学名著》的一种阐释
《邂逅经典》
□冯源
何为中外文学经典?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王晓阳是这样认为的:就是经过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千千万万中外读者一直公认的,富有了在题材选择、主旨呈现、艺术表达、审美传递等诸多方面彰显出新颖别致创造能力的文学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王晓阳将文学经典分为外国文学经典和中国文学经典,并指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钱钟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阿来的《尘埃落定》等,都无不是文学经典。
在这样的基点上,作者又在本书中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些文学经典,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解读呢?文学理论家的解读是从理论的高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美学哲学内涵的解释,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哲学意义。文学史家的解读是从历史维度出发,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全面认知,竭力发掘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不同的人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确是有各自的内心体验、认知理解和审美判断,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作者认知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多读、熟读,重点还要‘记’。所谓‘记’,最基础的就是做标记,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勾画标注出来,不然,读后可能会忘记。其次要做笔记,把书中精彩或者疑惑的东西记下来,把自己的感想、注解、评论写下来。第三,如果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就可以系统整理、补充修改,写成读书心得、书评,甚至形成研究文章或专著。”
作者还以为,“读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句子,真的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享受。既然是享受,肯定就很愉快,愉快的事情对身心肯定是有益的,这个观点料想会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而阅读的享受与这些享受(包括旅游、美食、钱财等)大不一样,它具有持久性和审美感,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这不仅点明了阅读文学经典的方式方法,而且揭示出阅读文学经典是一种有持久性的审美活动。
遵循着这种智性解读的方式——实乃一种有机地融入了情感与心理、思想与认知、理智与判断、审美与发现等多重涵义的解读方式,作者便能够从容自如地进入到这些中外文学经典的内层与肌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来源于这样的智性解读,令广大读者得以领略作者对这些中外文学经典的思想意蕴和美学内核,富有较为全面而深层探索的精神风采。
作为本书的开篇之作,《骑士精神的挽歌——读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以循序渐进的思维方法和叙议结合的艺术笔调,既为作者拉开了解读中外文学经典的序幕,又给读者阐发了《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的真正理由。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先用简明扼要的叙事语言,讲述了自己与《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初识,介绍了这部小说不同的中文译本和诸多中外著名作家对塞万提斯的不吝赞美之词,其后则用较大的篇幅和详细的笔触,论述了《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缘由。
在这部杂糅着质感体验与学术气息的著述里,作者除了将热切的目光投注于外国文学经典外,也把关注的视野瞄准本土的中国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因而,在作者的理性认知与审美判断中,钱钟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阿来的《尘埃落定》也堪称文学经典。
纵观当今中国的文学批评界与理论界,的确涌现出了不少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治学严谨、理论非凡、建树颇多,但在这颇多的理论建树中,毋庸置疑地给大多数普通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障碍。在作者的这本著述里,则较为成功地做到了在感性直觉与理性认知、美学欣赏与哲理思想方面的有益结合,从而消除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并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本书能够愉悦广大读者的关键,同时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