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观察丨全国首批!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示范效果如何?

四川在线

关注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那会儿,一棵树就是一道难题。”站在成都龙泉山丹景台远眺三岔湖,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施工技术总负责人柳丽杰回忆起第一次爬上龙泉山时看到的情形:疏松的土壤不利于积蓄水分,连片的森林树种过于单一,陡峭的坡度给植树带来挑战……

2021年6月,全国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公布,四川省川中丘陵区(龙泉山成都段)高质量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入选。随即,一场围绕“造林”和“成林”的科学绿化工程拉开帷幕。

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赖爽介绍,作为我省首个入选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清单的区域,地处川中丘陵的龙泉山,正探索通过科学绿化,实现“造林并且成林”的目标。项目背景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

2021年6月,我国公布全国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四川省川中丘陵区(龙泉山成都段)高质量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入围,随即启动建设。

项目旨在破解绿化空间不足、森林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多、绿化机制创新不够等国土绿化普遍性问题,努力探索形成“四川经验”。截至今年2月,项目共投资3亿元实施新造林1万亩、退化林修复6万亩,新增蓄水设施库容15万立方米,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目前已进入养护和经营阶段。

A 规划

会商选择合适的点位 丰富栽种的树种

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生态事业部部长冯毅的办公桌旁,摞起的规划图有半人高,不同颜色的图纸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数字和符号,这是冯毅的同事们在龙泉山用脚步测出来的数据。

省林草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洛桑达瓦坦言,规划植树造林点位涉及林草、国土、交通等多部门,过去各地都出现过由于部门之间协调不周而“返工”的现象。例如,以前林业部门和国土部门各有一张规划图,内容并不一致,工作难免“碰壁”,常有“去年种下树,今年就修路”的情况。

对此,在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中,设立了多部门会商机制,通过项目开工前的多部门会商协调,让一张张生态建设管控图“集成”起来,避免各自为政,为造林项目科学布局奠定了基础。

科学绿化,除了选择合适的点位,还要选对栽种的苗木。细心的游客或许已经注意到,这两年,龙泉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在云顶石城、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新添了枫香、黄连木等彩叶树种,一到秋季美不胜收。

“过去一个人的饭分给3个人,大家都吃不饱。”在冯毅看来,此前龙泉山上存在树种单一、密度过大的问题,导致林地退化。科学绿化,就要因地制宜进行疏伐改培,做好树种的选择论证、规划和试验。

树种的选择还在进行当中。“今年春季,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引入了50余种树木展开试种。”冯毅告诉记者,最终留下的应该不会超过10种,要选择最适合龙泉山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还要考虑不同树种的混交配置。

B 栽种

标准化施工管理 避免“一锤子买卖”

“造林不成林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了。”2021年6月,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筹备会议上,围绕这个植树造林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参与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的各单位展开讨论。

“不成林”的原因,是粗放的种植方式。省林草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植树造林资金以补贴的方式发放,约定1—3年的成活率指标,属于“一锤子买卖”,“今年看似长势喜人的树苗,3年后大片枯死是常见的事情。”

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则采用覆盖种植、养护和经营的全流程管理、全成本投入方式,并首次引入建筑行业央企参与,首次将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运用于植树造林。施工价格并不低,平均每亩投入超过5000元,远远超出过去“一锤子买卖”的补贴。不过,合同的周期拉长到30年。这意味着,施工单位要先用8年时间完成种植和养护,还要在接下来的22年持续“经营”,保证绿化质量。

冯毅感觉,这笔钱花得值——项目合同还安排了备用资金,在总资金池固定的情况下,施工单位需要时刻注意绩效管理,避免资金浪费。

以去年夏天为例,由于项目此前设计的蓄水池容量不足,一场热浪后,近半数新栽种的树苗出现枯死。尽管申请了备用金,但由于缺口太大,年底结算时,施工单位“不赔不赚”。吸取教训后,今年,柳丽杰计划先扩建蓄水池等,增加水源供给,为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做好准备。冯毅表示,施工计划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高的过程。

C 经营

建立效益监测体系 打造区域经果品牌

“走,‘包山头’去!”3月8日晚,一个名为绿化小分队的微信群里,有人分享了今年龙泉山义务植树的报名链接。每年春季,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都会组织义务植树活动,由于龙泉山以丘陵地形为主,这项活动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包山头”。

今年的“包山头”活动,号召大家参与除草除杂、浇水施肥等抚育管护劳动。一方面,森林抚育是义务植树的8种形式之一;另一方面,龙泉山已经没有更多的土地供市民义务植树使用,绿化重点正在从“种植”转向“经营”。

冯毅介绍,龙泉山的国土绿化工作也曾走过“弯路”——一味追求森林的密度,忽略了森林的质量。“部分山头的柏树过密,互相挤占了生长空间,导致‘树上不长冠,树下不生草’,种得越多,水土流失反而越严重。”

后来,龙泉山上架起了各类监测设备:有的测量水土流失,有的观察植被生长情况。有了这些设备,可以直观地了解森林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土壤性质、水土保持能力等数据,并通过长期持续观测项目区生态环境各项参数变化,建立一套生态效益综合监测体系。冯毅认为,这套系统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真正认识龙泉山,“原本口口相传的植树经验,将变成可视化的数据线索,帮助我们分析龙泉山科学绿化的思路。”

持续“运营”一片森林,还需要有经济来源。龙泉山脉由北向南,分布着大面积的油橄榄、水蜜桃等经济作物,项目把这些经济林引入国土绿化项目,打造出“天府龙泉山”系列特色品牌。柳丽杰介绍,这些经济林收入也是项目收入的一部分,有利于加速特色产业的规模化进程。

省林草局局长李天满介绍,龙泉山国土绿化项目是我省科学引入森林业态的创新尝试。除了发展经济林,龙泉山上还引入了自然科普教育、景观苗木培育、特色苗圃建设等多种业态,一方面为国土绿化注入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对于扩大国土绿化号召力、支持度具有重要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