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车上书” 组建民团护国讨袁
□简云斌
重庆万盛毗连渝南黔北,曾于唐代建立溱州及荣懿县,悠久的历史,使这片原本偏僻的土地人杰辈出,犹海龙便是其中之一。
犹海龙(1868年—1938年)本名学湖,字镜涵,号海龙。晚清举人出身,参加过“公车上书”,担任过《桐梓县志》主纂,还当选过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堪称地方一代名儒。
1 “公车上书”赤子心
清同治七年(1868年)农历四月十五,犹海龙生于今重庆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原贵州遵义府桐梓县夜郎里上坝青龙庄)一书香门第。
犹海龙所在家族,是当地文武兼备、耕读传家的望族。其先祖尤崇义本为山西太原人,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奉旨入黔,拒南诏,平边患,其子孙世居瓮水(今贵州瓮安)。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一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尤崇义后裔尤道明中进士,御对时皇上以“尤”字不佳,赐姓为“犹”,从此家族易“尤”为“犹”。明天顺八年(1464年),犹道明后裔犹正威率家人从瓮安迁至今万盛关坝,开启关坝犹氏五百多年基业。
犹海龙出生时,原本富裕之家已显清贫。他4岁多即入私塾念书,因天资聪颖,六七岁已能吟诗作对,人称神童。24岁中秀才,25岁那年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癸巳恩科举人,调任广西某县知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犹海龙赴京参加会试。正值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时局艰危,群情激愤。为救国救民,犹海龙积极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是遵义府参加“公车上书”的15名举人之一。“公车上书”后,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为笼络人心,召见部分有名望的举人,犹海龙名列其中。返乡后,他广为宣传维新运动,成为遵义府知名维新派人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犹海龙任桐梓县团总。辛亥革命后,他于1912年当选贵州省议员,后又当选国民代表大会议员(因袁世凯复辟未履职)。1913年,任桐梓县第六区(后改为第十区,即今万盛关坝镇)区长。当时川黔毗邻一带匪祸严重,犹海龙为保卫桑梓,组建民团,并在青羊市(今万盛青年镇)桐梓街设团防局。1915年冬,率民团参与护国讨袁之战。
1927年5月,犹海龙随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黔军)第三师出征湘西,被师长犹国才任命为湖南芷江县县长,3个月后随军返黔,居桐梓县城。其后,在周西成、犹国才等桐梓系军阀支持下,潜心编著《桐梓县志》。1931年,犹海龙回家乡上坝青龙庄定居。1938年3月病故,终年70岁。
2 主纂县志展鸿才
犹海龙熟读经史,又了解新学,一生著述不少,最重要的是民国版《桐梓县志》。
《桐梓县志》由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担任主纂,修纂于20世纪20年代末,1930年出版,共五十余万字。修志工作虽为军阀推动,但在犹海龙等饱学之士的努力下,《桐梓县志》得以功德圆满,水准很高,是民国年间贵州省各县志的范本。
这本书翔实记述了桐梓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堪称桐梓历史百科全书和乡土教材。该志也是桐梓县第一本完整保留下来的县志(之前修过6次,均亡佚),它继承了传统修志的纂述体例,在很多方面又有创新,如首次在县级志书中设立“交通志”,扩展“实业志”的记述范围,设置了马(公)路、邮政、电报、电话、电灯、矿业等篇章,充分体现犹海龙等人的时代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万盛1955年建区前有一半以上版图属于桐梓县,因此《桐梓县志》中很多内容涉及今万盛地域,为研究万盛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犹海龙的诗文在生前未结集印行,散佚较多,现仅存《矿产论》《磨子洞记》等9篇散文,以及《爬抓溪》《尧龙山》等15首诗歌。这些诗文,有的记录家乡山水风物,有的感时讽世,有的自抒心境,文笔洗练,功力老到。
3 乐善好施留佳话
犹海龙无论是在家耕读,还是出仕为官,一直体恤穷人,深受百姓爱戴。民间至今流传着有关他的几个故事。
“三日一蛋”——犹海龙年轻时赴贵阳考举子,因家不富裕,仅带了20个咸鸭蛋,以备路上食用。在桐梓松坎歇息时,路遇一老人饿得奄奄一息,便将鸭蛋全部送与老人,老人执意还给他一个。于是,犹海龙便用这个咸鸭蛋拌了三天饭。
“举人不识数”——犹海龙中举后,家境稍好,凡穷苦乡邻向他借了钱归还时,他总要慢吞吞点数,然后退回一些钱,告诉对方还多了。有人误会他“举人不识数”,其实他是有意资助困难者。
“珍珠翡翠汤”——犹海龙当了知县,某晚正用餐时,邻县知县来拜访,见桌上只有清水炖苞谷籽,汤里没油珠,只漂着几片菜叶。该知县大为惊讶,问犹海龙吃的是什么?犹海龙微笑着掩饰尴尬,答曰:“珍珠翡翠汤。”来客十分钦佩,于是二人共品佳肴。
“县太爷亲试药方”——犹海龙在广西做县官时,正值瘟疫流行,为拯救当地百姓,他利用所学中医知识,亲自采草药配制药方。为试药性,他与夫人主动染疫,然后服药验证,救了不少人的命。当犹海龙离任时,当地人特地送上“万民伞”以表敬意。
4 先贤风范垂后人
犹海龙一生抱负远大、阅历丰富,可惜身逢乱世,未能尽倾其才。他身上展现的风范,堪称乡贤楷模。
犹海龙青少年时,正值清廷腐败、列强入侵,他自书“处逆境而有作为,搏乌云而期鹰扬”为座右铭,刻苦自励。中举后不以功名为念,积极参与“公车上书”,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他大力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撰文表示:“陈腐更生为新生,落后让位于先进,国有希望了!”袁世凯窃国称帝后,他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声讨国贼。还亲自组建民团,参与护国讨袁行动。
“七七”事变后,日寇侵略中华,犹海龙义愤填膺,不顾年高体弱,奔走宣传抗日救国。他还爬上高梯,在家乡的区公所墙壁上,奋笔写下“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以此感召民众。
犹海龙虽长期浸淫旧学,但思想开明。在《赠大村同宗十六韵》诗中,他谆谆嘱托同族子弟:“世界开文化,争竞及先期。读书不远游,天将以管窥。持家无实业,发展竟依谁?敬告青年辈,无徒守旧为。”告诫他们当今世界处于开放和竞争时期,如果不读书、不远游,就不能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实业发展,就不能立身持家。
犹海龙为桑梓事业可谓殚精竭虑。告老还乡后,为方便群众出行,募资修建了火烧桥、三星桥等多处公益设施。为让乡民子女能上学,他捐献房产开办了两所学堂,还担任桐梓县第十区学校首任校长,在乱世中守护着家乡一缕文脉。
一代乡贤宿儒虽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其道德文章、精神风范,足以泽润桑梓,感召后人。
(作者系重庆万盛经开区地方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