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古庙会的起源(上)
转自:周口发布
淮阳,因在淮水之北而得名。现在,这里是河南省的东部的一个普通的中原县城,然而,如果我们沿着她的地名变迁的线索,去探询其悠远的历史,我们竟会发现,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埋藏着我们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
淮阳古称陈州,西周时,周武王分封诸侯,把舜帝的后裔妫满封在这里,建立了陈国。再往上溯,在上古时期,这里称为“宛丘”。既名为丘,必有一块高地。古文明遗址,多在高丘之上,统览四野,可问天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这座宛丘在中国上古史上更是赫赫有名:它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号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的旧都。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虚也。”“虚”即是“墟”,义为土山大丘。在今天的淮阳县城东南,我们还可以登上宛丘踏幽寻古,不过现今它的名字是“平粮台”。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这座古城距今已有4600年历史,是我国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宛丘是第一位帝王建立的第一个国都。
在伏羲时代,宛丘是一座高四五十米的土丘,在茫茫无垠的大平原上,凸立着这样一座高地,确是稀少的地形,太昊伏羲在这里带领他的子民繁衍生息、渔猎稼穑、驱车作战。
宛丘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他们歌舞祭祀、游乐欢会的场所。翻开《诗经》中的《陈风》,有一首至今让我们读来仍觉心旌摇荡的诗,诗的名字就叫《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有点狂热的歌舞场面。歌舞,本源于祭祀。《宛丘》诗中的这种场面主要是祭祀神灵,祈祷幸福,但也包含了娱乐、情感交流的内容。每到祭日,陈地的少男少女们相约而来,相会在宛丘之上,他们击鼓敲盆,舞蹈歌唱,互表衷肠,在男欢女娱中选择称心如意的伴侣,这时的宛丘,成了他们欢会的人间乐园。这种民风渊源更早、流绪更长,我们可以在先民们对“人祖”伏羲、女娲的崇拜中找到它的源头,在今天淮阳太昊陵庙会中找到它的遗绪。
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是第一个帝王、“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是一座宫殿式建筑,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几十座建筑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午朝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高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巍峨壮观。
太昊伏羲陵始建于何时?至今已无可考。据载,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陈国国君曾与他一起瞻仰过太昊墓。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时帝王都曾下诏扩建陵园,祭祀太昊伏羲。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代建筑,据说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修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太昊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创世大神,在中华民族先祖的世系中,太昊伏羲为“三皇”之首,是炎帝和黄帝之前的民族先祖。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归结起来主要有:画八卦,开启文化之源;正姓氏,制嫁娶;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以龙纪官,分理海内,统一了中华各族。曹植在拜谒陈地太昊伏羲陵时作《太昊宓牺氏赞》云:“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经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道元。”对太昊伏羲的创世王业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礼赞。
在淮阳一带,伏羲被尊为“人祖爷”,在神话传说中,他和女娲,是人类的第一对夫妻,中国的亚当和夏娃。淮阳民间有一个伏羲女娲滚石成婚的故事:那是远古洪荒时期,一次大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伏羲、女娲兄妹伏在白龟背上逃过洪水大难。洪水过后,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俩,兄妹俩都非常发愁。因为已没有别的人,就是说他们俩成了“人根”,怎么才能让人繁衍不息呢?男女结婚才是人类繁衍的根本,可兄妹结婚又是一大禁忌,怎么办?他们想出了办法,听天意,以石磨为断。兄妹二人向天祷告:“苍天在上,今有伏羲女娲兄妹向您询问,俺从山顶把两扇石磨往下滚,如果二磨相合,俺兄妹结为夫妻;如果各自东西,俺仍为兄妹,请苍天一断。”
祷告毕,二人各执一扇石磨奋力朝山下滚去。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两扇磨同时飞奔下山,穿过茂密的树林,飞过陡峭的山崖,越过百丈深渊,一会儿一道并行,像一对情深款款的鸳鸯;一会儿一扇前飞,另一扇子紧追,像一对追逐戏耍的恋人;一会,追上了,又一起前行,轻轻碰击一下,又分开了……从山顶到山腰,从山腰到山下,两扇磨始终没有远离。当滚到山脚下的时候,忽然闪过一道金光,两扇磨在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响之后,牢牢地合在了一起。伏羲女娲按照天意结为夫妻,从此又开始了繁衍人类的伟大历程,于是,伏羲、女娲被称为“人祖爷”、“人祖奶奶”。
《滚石成婚》故事的实质是再现了群婚时代的结束。神话传说与典籍记载相互参证,证明伏羲时代是我国婚姻制度的肇始。《路史》注引谯周《古史考》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所谓“以俪皮为礼”,是说用两张鹿皮,作为男女双方订婚的礼物,这是伏羲所确定的婚姻礼制。为了“明血缘”、“别婚姻”,太昊伏羲明确厘定各族族姓,同姓同族不得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至此,人们开始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从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彻底走出了蒙昧时代。
伏羲“制嫁娶之礼”后,原来在本氏族内部近亲婚配被禁止,男女要找配偶,必须到外氏族去找,并规定每年的仲春为男女集体选择配偶的日子,这样青年男女就有了大型的聚会。《周礼·媒氏》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鼓励男女奔到聚会地谈情说爱,唱歌跳舞。这就是太昊陵古庙会的起源。
来源/太昊伏羲陵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