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厉以宁的重庆情缘:写诗咏夜雨,借物诫渝商

上游新闻

关注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厉以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是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以严谨的学术著作、深刻的学术思想,成为学术领域的翘楚。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 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是如何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又是如何成就了自己的非凡人生?

———

中学写小说诗歌,被同学争相传阅

据文汇报报道,1930年出生的厉以宁是家中长子,籍贯长江下游的仪征,生于南京。“以”是厉家的排行,“宁”是为了纪念出生之地。4岁时,他随经商父亲举家迁居上海,6岁入学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现永嘉路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上海,1943年,全家为躲避战火,避难湘西沅陵,入学因战争迁到此处的长沙雅礼中学。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是个爱好文学的少年。初中时,他以“山外山”的笔名写小说,在学校的壁报上连载。

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诗词;喜爱阅读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在湖南省沅陵县雅礼中学(当时雅礼中学迁移到沅陵)读书的这段日子,他源源不断地将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表现出来。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反复议论的焦点。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在一流的数理化老师们的熏陶下,厉以宁的兴趣又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他还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兼化学科代表。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厉以宁所在班全体同学去一家大型化工厂参观。机器轰鸣,烟囱林立,严肃的化学工程师,深深刻进厉以宁的脑海。他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了解到化肥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心走‘工业救国’的道路。”

———

同学代填高考志愿,选择经济专业

据北大新闻网报道,1949年4月,南京市解放。本来在金陵大学附中就读的厉以宁,以出色的数理化天赋,勤奋刻苦的努力,名列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深造。他当时选择了化学工程系。因为他立志做一个化学家,实现工业救国抱负。但是南京解放后,金陵大学停止了运转。厉以宁就到湖南沅陵一家消费合作社担任了会计。

两年后厉以宁再次参加高考,将目光投向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他委托在北京的同学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认为厉以宁选学经济系最为适合,优势较大,就替老同学做主,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经济系。同年7月,厉以宁在长沙应试,8月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北大,拉开了他终生致力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

“至今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 厉以宁回忆道。

———

49岁成为副教授,4年后提升为教授

在北大求学的4年中,厉以宁从宿舍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老师的办公室或宿舍,埋头苦读,孜孜探索,学问和思想都迅速成长起来。他说:那时候的寒暑假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刚上大学不久,厉以宁就在1952年7月的《经济导报》上公开发表了平生第一篇经济研究的文章《波兰经济新面貌》。这篇文章显示了一位好学深思的青年在学问上的抱负和独立探索的精神。

据文汇报报道,1955年厉以宁毕业留校,在经济系资料室工作。当时的资料室除了向老师提供借阅书刊,还要搜集、整理、编译国内外的新资料。这份工作使厉以宁有机会接触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和几十种国外经济学期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还为北大经济系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提供了数十万字稿件。

1977年,厉以宁结束20余年资料室青灯黄卷式的生活,正式登上讲台,很快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几年间,他从资本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讲到统计学、会计学,前后讲过的课多达20余门。1979年,厉以宁被提升为副教授;1983年,提升为教授。

他讲课不念讲义,只在几张卡片上列出提纲,或坐或走,艰深的内容娓娓道来。有学生说,听厉老师讲课,如同和一位长者冬日拥炉谈心。他的课经济学系学生要听,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常常来“蹭”,有时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以至有学生提前领号,凭号入场。这种讲课生涯一直持续到2016年。

———

天天洗手做羹汤,写了文章夫人先看

在身体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厉以宁每天早晨6点起床,坚持写一小时文章,7点做两个人的早饭,然后又是看书、写作,直到11点,开始做午饭。

厉以宁做饭的本事是在鲤鱼洲干校学会的。回到北京后,如果不是做饭,他能一直坐在书桌前思考和写作,一点活动都没有。他做饭,是夫人何玉春为了让他有机会歇歇脑子、动动身体。

何玉春是电气高级工程师。厉以宁的文章总是先给她看,何玉春满意了,厉以宁才放心,这样一般读者读起来也不会太难。

从1957年为何玉春写第一首词起,厉以宁“情诗”多多,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从新婚燕尔写到儿孙满堂。2008年,是他们金婚,厉以宁以“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的诗句总结自己50年的婚姻。

———

盘点厉以宁的著名理论

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发表过不少著名论断,包括“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 “政府的首要经济目标是增加就业机会” “一定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中国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 “道德是仅次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第三种力量”等,这些观点也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据文汇报报道,近40年来,厉以宁的声音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传入人们耳中,他关于股份制改革、非均衡理论、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见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指引前路。

作为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厉以宁持续地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他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他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认为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因而股份制与公有制可以相容。他的这一系列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从1988年到2003年,厉以宁当了15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1998年12月,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由厉以宁担任起草组组长、历经6年酝酿的《证券法》以135票赞成高票通过。

一年后,《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成立,厉以宁任组长。2003年10月,该法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

另据人民网报道,厉以宁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提出了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主张,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的缺陷是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经济的非均衡主要是第二类非均衡,即企业没有充分活力情况下的非均衡。1990年,厉以宁的专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问世,此后几十年多次再版,被称为“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十本书之一”。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参与推动“非公经济36条”,并提出“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必须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要不断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2018年7月18日,厉以宁在“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上发表演讲。厉以宁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全靠国有企业,一定要有相当大的民营企业,中国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大量的、新的民营企业。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产权界定、产权清晰。厉以宁演讲的主要观点包括:

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发展,不能全靠国有企业,一定有相当大的私营企业,中国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大量的、新的民营企业。

第二,民营企业要真正起作用,一定要实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我们经常讲民营企业需要的是让企业继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第三次分配”成为近年来一个热词。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到“三次分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厉以宁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在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又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表示,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而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上,厉以宁先生也有着自己的坚持。

据北京日报2021年9月15日《序跋园|厉以宁先生说,他这一生主要是两个身份》一文介绍,厉以宁曾多次说,他这一生主要是两个身份,一是经济学研究者,二是经济学教师,两者都是他所爱;他率性坦诚,一直提倡要“立足中国,用学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多次说过“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觉者,必须跟着实践走” “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用处”;他曾道:“回首过去,无论什么境遇下,我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他“改革先锋”奖章,称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获得这项褒奖时,厉以宁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

厉以宁的重庆情缘:写诗咏夜雨,借物诫渝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把自己一生的时光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教育发展的事业,作为西南重镇的重庆也是他关注的焦点。他多次来到重庆考察、调研,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为重庆创作诗歌,此后也为重庆的城乡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建言献策,肯定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还亲赴重庆为希望小学捐书,在重庆留下了一名经济学家、一位教育家、一位诗人的印迹。

20世纪80年代,厉以宁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1986年11月下旬,厉以宁由成都至自贡,再赴重庆进行调研,并在山城创作了一首《七绝·重庆夜雨》:“嘉陵秋雨漫秋池,岸下蓬舟摆渡时,隔水传来圆舞曲,几人会唱竹枝词。”

厉以宁用“秋雨”和“蓬舟”描绘出一幅意境萧疏的夜雨画面,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接下来诗的画风陡然一变,“隔水传来圆舞曲”一句,一下子把人的视线拉回到了现代。

到了20世纪90年代,厉以宁开始对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乡一体化的思考,此后也多次来到重庆考察调研。

作为教育家的厉以宁也在重庆留下了印迹。据永川网报道,2014年11月9日,厉以宁及夫人和北京大学研究生会部分成员来到永川,为红旗小学、何埂镇海信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书籍和纪念品、捐建了“润知” 图书馆。

在讲话中,厉以宁从读书增长知识、读书开阔眼界、读书实现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经历鼓励青年人多读书、读好书。

据人民政协网报道,在201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厉以宁还谈到了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过去我们老以为连云港是最好的通向中亚、东欧、西欧的路,但是最近考察发现,重庆能够在‘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利用了长江水道,这条水路使成本大为降低。”

作为“非公经济36条” 的首倡者、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厉以宁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重庆商会会长会议暨渝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厉以宁还寄语渝商: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市场变化,要在创新中寻找市场机会。

厉以宁鼓励渝商,从变化中寻找积极的市场要素,通过抱团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法来应对困难。对于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厉以宁告诫渝商要用创新去驱动发展。他举了一个卖梳子的例子,从梳子的毫无用处,到增添新功能,再到人文关怀,最后将梳子做成纪念品,“这说明市场是可以不断创造的。”

来源:上游新闻 北京大学新闻网 文汇报 新华网 中国青年报 北京日报 人民网

编辑:蔡海燕

责编:谢聘

审核: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