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河局李文君、张浩、郭玉玲:“三水”统筹要以保障生态用水为突破口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是,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仍然较低,河流干涸、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逐步成为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的主要难点之一。“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要以保障生态用水为突破口。

生态用水是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优化生态产品供给的基础支撑

海河流域水资源禀赋差,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0亿m3,仅占全国的1.3%,但却承载了全国8%的耕地、1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即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水资源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河道内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低,部分具有年调节或多年调节能力的大中型水库即使在丰水年和平水年生态流量依然下泄不足,河流干涸断流、湖泊湿地面积缩减现象不断加剧。

河道外生态用水管理薄弱。河道外生态用水的概念、内涵、管理责任尚未理清。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往往依靠经验化的方法,尚需探索适宜的本地化方法,难以满足水资源调度、配置和监管的需求。

保障生态用水对于促进水生态系统休养生息、遏制水生态退化趋势、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构建河湖水系生态廊道、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回应群众期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保障生态用水要以“量足质好生态优”为目标,统筹用好三种水源

生态用水保障应聚焦河道内生态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用水。河道内生态用水包括维持河湖基本形态、生物栖息地、自净功能等功能的用水。河道外生态用水包括城镇绿地、环境卫生、生态林草、河湖湿地补水。

保障生态用水应遵循优先使用本地水、用足用好外调水、科学利用再生水的规律,将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用水纳入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实现“量足质好生态优”的目标。

一是优先使用本地水。按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防止以恢复生态为由,过度追求大水面、大景观。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进一步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海河流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约为34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14m3,北京市和天津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747和0.714,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仍不平衡。“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穿于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加强取水许可管理,重点加强对煤炭、火力发电等高耗水行业监管。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二是用足用好外调水。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自然河湖水系、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为依托,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置换挤占的生态用水。截至2021年底,海河流域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14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永定河26年来首次全线贯通入海,潮白河22年来首次全线通水,白洋淀水位持续保持在保障目标水位6.5米以上。“十四五”时期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标的前提下,持续利用京津冀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为滹沱河、滏阳河等河湖补水。利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为南运河、衡水湖等河湖补水。利用引黄入冀工程为白洋淀、漳河等河湖补水。利用万家寨引黄为永定河补水。

三是科学利用再生水。按照因地制宜、统筹施策的原则,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与农村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推进再生水逐步替代市政杂用、园林绿化、工业及服务业用水。利用再生水直接补给河道的,应确保补水水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鼓励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等净化措施提高再生水水质。“十四五”时期,要落实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海)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进一步提升出水生态品质。优先利用河道、洼地、坑塘等天然条件,储蓄和输送再生水。构建“污水厂出水 +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再生水调蓄、储存设施”为一体的区域再生水回用体系。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