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幼儿园开始出现关停潮,一个极其重要的巨变信号!

深蓝财经

关注

撰文 | 陈兴杰

正是低迷的生育率,助推了“高端消费”崛起。

大消费市场在萎缩,局部市场却可能有繁荣。

少子化时代,孩子太珍贵了,父母们也愿意掏钱,相关消费居高不下。

1

最近五年,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最大变化,大概就是出生人口减少。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总人口增加737万。到2022年,出生人口减少至956万,短短五年,减少了大约45%。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总人口也开始减少。这是中国60余年未有的现象。

房地产行业有一句话,“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人口起着长期和根本性的作用。

宏观经济也是如此——因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本质都是满足人的需求。

人口结构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势改变。最近,媒体报道全国范围的幼儿园“关停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幼儿园“关停潮”有人口变化的因素,也有政策原因。2010年后,数量较多的80后进入生育高峰期,特别是二胎政策放开,许多地方出现幼儿园学位紧张。2017年,教育部大力“收编”民办幼儿园改制成“普惠园”,还大量建设公立幼儿园。

幼儿园大量新建,孩子却在减少。前些年家长需要排队入学,现在是幼儿园追着家长跑。

许多公办幼儿园下调了户籍门槛,一些企业自办的幼儿园也要跑到外界招生。

尽管如此,一些幼儿园还是会关闭,许多幼师要下岗。一建一停,浪费了大量资源。

这只是人口变化带来社会转变的一个缩影。

中国出生人口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进入生育高峰期的90后,人口逐年减少,生育意愿逐年降低;再往后的00后,人数更少一大截,更加不想生孩子。这是一个螺旋式下滑。从短期到中期,中国的许多行业面临剧烈变化。

2

围绕孩子的出生到成长,观察相关行业所受的影响,也许是不错的视角。

医院产科首当其冲,此前一床难求的产科病房会冷清下来。大城市公立医院对此的感受不太明显,小城市医院或民营医院,就会看到明显的退潮。

媒体报道,2016年天津当地助产机构(具备助产条件的综合性医院和妇幼医院),数量是92 家,2022年仅剩 60 家。一些技术水平弱的基层医院,干脆取消产科,只保留妇科。

月子中心会受冲击。面对缩小的市场,估计不少月子中心要倒闭,活下来的也面临激烈竞争。

奶粉、尿布、童书、玩具等行业,都受到不小的影响。一些中低端企业会被淘汰,高端产品企业也难有爆炸性增长——毕竟,他们面对着天花板逐年降低的市场。在此过程,经济差的消费者面临更多痛苦,因为面向他们的产品选择变少了。

接下来说幼儿园。正如上面所说,前两年全国范围之内,幼儿园增加,孩子变少,于是空出很多学位。就连一些大城市也难以避免。

前几年北京控制外来人口,本地生育率低迷,便导致了一个奇观:2021年入学季,朝阳区有136家幼儿园有富余学位。在丰台、房山等区,民办幼儿园“一孩难求”的现象也很普遍。

还有媒体预测,未来10年幼儿园的数量将减少三分之一。

我没仔细算过,却知道推算过程并不难。每个孩子只占一学位,而幼儿园学位数量是有限制的,用出生人口做个简单除法,大体就能算出来。

更有价值的预测是:条件差的民办幼儿园更容易倒闭,普惠性幼儿园通过生源领补贴,日子也不好过。相对而言,高端民办幼儿园的招生就没那么困难。

幼儿园遭遇的现象会传递到小学和中学。学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教师行业将面临巨大冲击。

中小学的班级规模和师生比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大量减少,教师也要减。现在很多人急于“考师”,进公校,拿个稳定的编制。殊不知再过几年十几年,教师岗位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在一个减量市场存活,压力要远大于增量市场的生存。

最后说高校,目前中国高校的本专科招生人数超过1000万,其对应的同龄人大约1600万。

考虑到读技校,服兵役,自愿辍学等情形,超过60%的高校普及率不算低了。而2022年的出生人口不到1000万,数字还在往下掉,无论将来高校怎样普及,有些学校就是会关闭,有些专业会砍掉,尤其那些供给已经过剩,没什么市场需求的专业。

3

表面看起来,出生人口减少带来普遍的冲击,各行业要承受的压力差不多。可具体到不同行业,市场规模缩小的程度大不一样;不同市场内部分的分化,也有明显不同。

举例子说:相比于产科病房的减少,月子中心的收缩幅度小得多

原因很简单:生孩子所需的产科病房是基础服务,刚性很强;月子中心属于消费升级,弹性大得多。做这方面决策的多是产妇,当生孩子变成她们人生唯一唯二的经历,月子中心成了可以接受的“高端消费”

这也是近些年县城“月子中心”大量出现的原因。动辄数万元的“月子中心”,对普通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很多女性抱着“生一回孩子不容易,不妨奢侈一回”消费,也无可厚非。

很多人指责“月子中心”“月嫂”市场兴起,推高生育成本,打击了生育率。其实某种程度说,正是低迷的生育率,助推了“高端消费”崛起

把“消费升级”的道理想清楚,再来观察母婴市场的不同品类,情况就变得好玩起来。

很多妈妈能接受品质差的纸尿裤(毕竟几个小时就得换),绝对不接受低端奶粉。

孩子稍长大后,得买玩具看童书,少子家庭的消费数量似乎不是减少,消费档次反而提升。

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方面的消费,可能更加慷慨。这就是为何生育率走低,童书和乐高反而畅销的原因。

人口变化带来的冲击是复杂的。大消费市场在萎缩,局部市场却可能有繁荣

生育率降低,似乎催生了陪玩、陪学市场的火爆,比如夏令营和兴趣班。

试想,倘若每个家庭有两三个孩子,还会有那么多兴趣班吗?多子女家庭大多“散养”,独生子女往往“精养”,消费市场不完全重合。少子家庭的消费支出,不见得会少很多。

中国处在人口减少的通道,市场在缩小。令人不安的是,消费升级引发了低端产品淘汰,穷人想买物美价廉的儿童商品越发困难。从奶粉到衣服玩具,再到儿童乐园,都有变贵的趋势。

少子化时代,孩子太珍贵了,父母们也愿意掏钱,相关消费居高不下。

许多年前,一个流行说法是:把人口减下来,人均占有资源提上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这种说法错在只看到人是消费者,忽视人也是生产者。减少人口就是先减年轻人,他们要养娃,还要背负沉重的养老压力,生活很辛苦,只会更不想生,情况继续变坏。

当然,老龄化的影响则属于另一个话题。

4

最后说一个重要条件:对国家而言,人口收缩带来的经济和产业影响是巨大的;对个人来说,他受影响最直接的相关因素是,他身处在哪里。

大城市的人受影响相对较小,小城市、县城和乡村,将明显感到潮水的退却。

有些小村消失了,人们聚集到条件好的大村庄;乡村学校会陆续关闭,很多商店也开不下去。

产业总是随着人口走,有些企业缺乏人口支撑,会逐步搬离,最后县城只留下基础的消费服务。县城会变小,医院、商场和超市全都有,却只有一个。这些都是在日本已经出现的场景。

过程很漫长,也很伤感,却无可改变。人们能做的只能是适应,或是搬往大城市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