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纪红建全新力作《彩瓷帆影》出版 揭开鲜为人知的长沙彩瓷历史

北京青年报

关注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纪红建的全新力作《彩瓷帆影》于2月24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办首发式。该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寻访长沙彩瓷历史踪迹,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以全球化眼光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历史丰厚遗产的精品佳作。

关于作家:一次洗礼灵魂的远航

纪红建的家乡,就在离官窑唐朝窑址不远的地方,因此他自称是彩瓷的“娘家人”。他的老家、彩陶源村唐朝窑址、铜官古街上的陶瓷作坊,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但遗憾的是,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都处于被动。”纪红建在创作《彩瓷帆影》之前,从未想过与他对河相望的地方竟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没想到通过它,竟然会看到一条沧桑而辉煌的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道路。

从2017年起,纪红建就以一种“娘家人”的认真,为《彩瓷帆影》积累素材。他从长沙彩瓷故里开始,深入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创新突破,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再从湘江出发,沿长江、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等,探寻长沙彩瓷出江、出海,打拼海外市场,将中国彩瓷文明推向世界顶峰的豪迈情怀。

经过无数次的实地探访、采访、资料查阅,纪红建在写作上真正表现出了一种对待家人般的熟稔。如丁晓原评论:“纪红建的行走既寻得长沙彩瓷丰富的踪迹,又使自己通过在地即景的联想走进历史,感知书写对象曾经的历史气场,使作品的寻访叙事显得迷人而饱满。”他并不满足于单纯介绍长沙彩瓷的历史,从瓷器本身,到器物背后古人今人的生活、创造和传承,《彩瓷帆影》详细又生动地照顾到长沙彩瓷的方方面面。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关于彩瓷的,但它也是关于民族、关于文明的一本大书。纪红建如此构思,已不单单是出于彩瓷“娘家人”的一腔热忱,更多地,还是出于一位作家对历史文化、对当下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拳拳之心。

关于写作: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连接

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这是一直萦绕在纪红建心里的一个问题。“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历史的呈现,对一件事物的探寻?”显然不够。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纪红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探讨过去,更多的是为了助益当下甚至未来。

或许是受费孝通老先生的影响,创作这部以长沙铜官窑彩瓷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纪红建更多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他似乎找到了答案,或者说找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当下价值。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并不是封存在那里,任我们随手取到,而是要靠我们去寻觅、理解和重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在重读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养分。

毫无疑问,长沙彩瓷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世界贸易史、世界经济史、世界政治史、世界文化史和世界艺术史的一部分。创作中,纪红建始终在努力地将长沙铜官窑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描述。极力让自己的表述既有纵向的时间流动,也有横向的空间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纪红建说,他书写着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连接”。一千余年前的瓷器,与我们当下有什么关系?对我们能有什么启示?作家纪红建从这些问题出发,揭开了鲜为人知的长沙彩瓷的历史。

何建明评论《彩瓷帆影》:“一个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备不断拓展题材的能力。欣喜地看到纪红建的报告文学创作,正在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成熟开掘,他的新作《彩瓷帆影》便是证明。”在纪红建笔下,长沙彩瓷不局限于一时一隅,是因为有更宏大的指涉。

纪红建提示读者,在长沙彩瓷兴旺发达的时代,中国也曾是制造大国,石渚窑口生产的彩瓷,是唐朝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而今天,在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时期,我们仍能从长沙彩瓷身上借鉴许多。它锐意创新,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物美价廉的新产品;心态包容,不仅吸收各家技艺之长,还可以整合来自西亚和南亚的诸多文化因素,以它具有异域特色的纹饰和造型为各民族所接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