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小镇农民组团到大湾区,竟然是为了...
转自:韶关发布
“这就叫做艺术?”
近日
一群操着韶关翁源地区客家口音的观众
走进广东美术馆
观看“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看到熟悉的木头、石头等材料
他们自信地脱口而出
“像这种我们也可以做。”
来到佛山南海大地艺术节,他们观赏儒溪村的老房子,聆听平沙岛的故事;坐在鱼跃鸢飞的跷跷板上,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这里虫子美术馆”,聊着在牛屎里才能见到的“屎壳郎”……
这群来自“书卷气”小镇翁城的农民观众,年龄在45岁到75岁之间,平生第一次走进国家重点美术馆,直观感受当代前沿艺术冲击。他们是由韶关市文联、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翁城镇人民政府共同寻访到的身边的农民艺术家。他们中,有的会制作筷子、竹编等手工艺品,有的擅长“做房子”,有的则擅长种植、养殖。
这群由能工巧匠组成的韶关翁城农民艺术家大湾区考察团怀着对艺术的好奇、对生活的熟稔和对建设家乡、扮美家乡的热忱,在两天的行程中与当代艺术对话、摩擦、碰撞,激发出根植于心的朴素的艺术观。
翁城农民艺术家在广东美术馆参观。
王朝宗从事房屋建筑工作多年,熟悉各种建材。“看起来很新奇的就是艺术。别人能做但自己做不出来的东西,就会感觉很新奇。”他说:“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件和‘木板’相关的作品,像这种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回去之后,看是否能在做房子的时候,在周边也做出这样的艺术作品,吸引别人来参观。同时要慢慢地‘打通’村民的思想,才能把‘艺术’做好。”
村干部曾庆环分享自己这次艺术考察的感受,“艺术家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某些有价值、有美感的东西,创作出艺术作品展现给人们看。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幅画’,前面看起来是山水画,后面竟是用纸张、枯木组合起来的。废弃的东西是可以转化为宝的,形成艺术。我们回去之后会行动起来,把村子的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向大家讲述。”
翁城镇党委书记陈德道表示,这次活动目的就在于激发农民和乡镇干部对艺术的理解认知。目前看来,大家都很有收获。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应该是当地的农民,农民的生产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行为。这次考察,大家发现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村里的历史、人文、农产品,甚至乡村治理都可以用“文化+”的模式去发展。希望接下来群众能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最终实现小镇居民共谋共创共建共享,在自己生活的热土耕作、收获。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图片由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提供
编辑:陈艳 校对:聂珍兰
责编:张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