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元宵百戏之一太平鼓,民间竟流传着六种来源故事!
且祝且唱太平鼓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如蒲扇,以铁为框,多蒙以羊皮或牛皮纸,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还绘有人物或花草。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类似形制的单面鼓也有不同的称谓,如冀南地区称扇鼓、东北地区称单鼓、羌族地区称羊皮鼓、安徽淮北地区称喜鼓子等。那么北京的太平鼓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历史上太平鼓曾遍布京城内外,至今仍广泛见于门头沟、石景山、海淀西部、丰台和房山等区域,发展成为一种兼具击鼓、舞蹈和唱曲等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关于北京太平鼓来源的故事非常丰富,反映出不同区域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特点。《石景山太平鼓》作者杨金凤曾围绕太平鼓在京西等地区开展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根据其访谈材料大致可以将太平鼓的来源故事分为六种,分别是“清宫廷流传说”“萨满击鼓说”“塞外流入说”“元宵击鼓说”“唐代宫廷流传说”和“香客流传说”。
2009年,时年97岁的庞村老人曹玉兴说,石景山地区一溜边山府埋葬了诸多清皇室、达官贵族,其后代每至清明都来西郊祭祖上坟、郊游,因此将宫中的“游戏玩意儿”传播到了石景山;另一方面,石景山地区是京西货物运输的必经之路,口外的太平鼓便被带到了这里。2014年,时年82岁的衙门口老人翟广孝回忆说,旧时赏灯耍鼓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一共三天,衙门口先要在村北搭一个大棚,棚里案子上供奉着佛像,案子旁有一张八仙桌,桌上供有香炉,在大棚中举行一系列仪式,人们搬着条凳围坐在大棚里,围桌而聚,艺人手执太平鼓表演。从太平鼓的表演方式来看,其起源可能与祭神仪式有关,但目前已经相当生活化与娱乐化。根据杨金凤的调查,地方艺人基于民间小调为太平鼓编写了诸多“神歌”,表演时先唱念一段如“要唱神歌敲起鼓来……”随后再打一定数量的鼓点,每次一个人唱,一人唱完再轮流唱。神歌内容多为故事、传说、典故,亦可即兴抒情,各地艺人所唱的内容和曲调有所不同,如石景山区刘娘府爱唱《四喜歌》,模式口地区则爱唱《悲调》,五里坨多唱《百花名》,唱词通俗易懂,极富生活气息。
元宵佳节的游戏
历史文献多有提及太平鼓,也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项民俗事象的性质。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是最早明确记载太平鼓的文献之一:
崇宁大观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至政和初,有旨立赏钱五百千;若用鼓板改作北曲子,并着北服之类,并禁止支赏。其后民间不断废鼓板之戏,第改名“太平鼓”。
这说明宋时民众打一种叫“打断”的乐鼓,因其被视为与北方民族有关旋即被禁,之后改称为“太平鼓”。明清以来学者多以此为“太平鼓”一名的起源证据。
在这之后,有关北京历史、地理、风物、名胜的许多类书、方志、文人杂记和竹枝词也记载过太平鼓,如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提到:
今北都灯市,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也。灯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灯也……市在东华门……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
清代文献如孔尚任所撰《节序同风录》、汪启淑所撰《水曹清暇录》、富察敦崇所撰《燕京岁时记》、光绪《顺天府志》等文献均记载太平鼓为上元节小孩玩耍百戏之一,同时进行的活动还有跳白索、演大头和尚、妇女“走桥”消病,其中并无论及打太平鼓有笛拍、唱词或舞蹈。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太平鼓不仅仅是元宵节小孩的玩物,否则难以理解太平鼓如何发展为一种兼具打鼓、舞蹈、唱曲的综合形式,更难以理解太平鼓的演变与明清北京社会之关系。
古老信仰的祭器
太平鼓在东北地区更多被称为“单鼓”,是一种广泛运用于满族和汉军旗人祭祖或跳神去病仪式中的祭器和乐器。萨满击鼓跳神曾是北方地区十分常见的现象,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种礼仪。民国《望奎县志》记载了满族家祭以萨满击鼓跳舞的情形:
满洲有家祭亦有墓祭,惟有家祭为重不常举行,有因事故疾病许愿致祭祈祖先之默佑者,有因富贵平安意而致祭……致祭必择吉期,如许愿致祭者,其豕由许愿之日指定,必择毛纯黑无杂色者……祭时有专习跳舞者名曰萨吗,祭者必先期具束邀之祭曰献豕。毕。萨吗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腰与手足盘旋舞动,鼓声铃声一时具起,又诵祝文唱歌词以申祈祷之意。
这一习俗一直由北京旗人所继承,例如溥佳在《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回忆:“我在内宫伴读期间,曾叫太监领我去坤宁宫看了两次跳神……两个‘萨满太太’,身穿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登绣花厚底鞋,一个弹起三弦,另一个腰间系上成串的铜铃铛,一手拿着摇鼓,另一只手拿着檀板,就跳了起来……太监们告诉我,她唱的无非是向天地神祇和四海神灵求福求禄、驱魔祛病的意思。”又补充,“我在宫内,每天都会见到有人赶着两口猪进苍震门,据说这也是祭萨满神用的。”其它如《王府生活实录》等文献也证明,直至晚清甚至民国,旗人贵族仍然保持着萨满击鼓祭祀的礼俗。
那么,萨满所用单鼓是否与太平鼓有关呢?至少姚元之认为,萨满“手击皮鼓即太平鼓”,其节律似街上儿童之戏(自《竹叶亭杂记》)。
太平鼓之声曾广泛存在于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群体之中。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太平鼓一方面作为旗人萨满祭祀跳神时必备的祭器和乐器,另一方面也成为京城元宵节不可或缺的百戏之一。